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答案】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获得非利息收入,办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中央银行是全国清算中心,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集中在中央银行,因而他们彼此之间由于交换各种支付凭证所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就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划拨来清算。同时中央银行通过资金划拨系统,用网络连接全国主要地区的主要政府部门和银行。中央银行不仅为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交换和清算,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为商业银行办理异地资金转移业务。
2. 扩大的价值形式
【答案】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的第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共同生产被个人生产代替,公社之间的交换为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普遍化。这时,一种物品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不再是非常偶然的现象,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其他物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这个阶段就被称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二、简答题
3. 阐明多种信用形式并存对我国银行经营的积极影响。
【答案】(1)在我国现代经济中除了银行信用外,主要还存在着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资本信用等。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典型形式有赊销、賒购、分期付款等。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间接信用。国家信用指国家或其附属机构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机构发行债券或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消费信用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形式有赊销、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资本信用即资本市场信用,指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资金借贷和转移。
(2)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方面,这些信用形式提供了资产多元化的可能。
①随着商业信用的存在发展和完善,其规范性法制性提高,不断呈现票据化趋势。而票据就形成了一些银行资产业务的工具,如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开拓了新的资产业务。在某些商品交易中主要利用商业信用的同时,也需要银行信用的介入,又形成了保理业务、银行信用证业务等。
②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国债。随着国债不断发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这就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安全性好,流动性较强又有一定收益的投资工具。银行可以尽
可能少的持有现金,把暂时闲余的资金投入到国债市场上,获得收益。同时银行还可以代理发行国债获取收益。
③消费信用主要是面向个人的消费信贷,如住房按揭,助学贷款,信用卡消费等等。这些业务的开展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目前商业银行的优质企业客户逐渐转向资本市场,银行必须更加重视消费信贷的推广,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加之消费信贷本身业务分散,可以使风险分散,不失为银行改善资产质量,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④资本信用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信用形式,对银行的资产业务影响深远。例如银行可以借助资本信用将贷款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将受益好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好的资产。再如,银行还可以开展股票质押贷款,增加了质押贷款的品种,并可以尽量用质押贷款代替信用贷款,提高安全性。
(2)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方面,这些信用形式提供了多种主动负债形式的可能。过去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款筹资,比较被动。随着其他信用方式的发展,银行负债形式逐渐增多,可以通过票据的再贴现和回购协议,也可以主动发行股票、金融债券等,有利于保证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提高收益。
总之,多种信用形式并存有利于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形成资产多元化,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协调统一。
4. 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答案】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主要可分为两类: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二者由于币材和发行方面的差别,包含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建立在不同的货币材料基础上。例如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用A 银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银本位。一国建立货币制度,首先要确立以哪一种物质作为币材。币材虽然由国家确定,但国家并不能随心所欲,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只是对己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2)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在国际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如美元、曰元、英镑等;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值就是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即铸币平价。在流通可兑换银行券时,货币单位的值是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即金平价。当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主币的最小规格通常是1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等。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其面值多为货币单位的1%、2%、5%、10%、20%、50%几种,主要解决商品流通中不足1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
(4)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在国家干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情况下,还要通过法律对货币的支付偿还能力做出规定,即规定货币是无限清偿还是有限清偿。无限清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有限清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有限清偿是针对辅币而言的。
(5)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规定辅币由国家铸造发行,对本位币则可能是自由铸造也可能是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出现以后,最初是分散发行的,例如银行券在早期是由各个商业银行自主发行的,但银行券分散发行难以保证币值稳定,使经济生活出现混乱,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机构,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
(6)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一般应在本国有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不同的。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已经与贵金属脱钩,转而与外汇、物资等联系。
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现金准备,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二是证券准备,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必须是在金融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
5. 简述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金融抑制”论是考察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当局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使两者无法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关系,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过分干预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关系;即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
(2)“金融抑制”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ckinnon )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
麦金农的主要观点是货币与实物资本之间在发展中国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只有一种“瓦补”关系,并且金融抑制会阻碍总产出量的增长。
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E.S •肖对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作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肖也否定了货币与实物资本的替代关系而承认其互补性。肖认为,发展中国家造成金融抑制的手段是对名义利率规定最高上限,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结果,实际利率往往是负数,金融资产持有者得到的不是报酬,而是惩罚。这样,很低的、负的及不确定的实际存款利率和总需求量,降低了这种金融过程提供储蓄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实际贷款利率很低甚至是负数,对金融机构的过多贷款需求只能靠配给办法来解决,因此贷款利率未能发挥判别投资的作用。这种贷款配给制度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腐败现象、资金配给不合理、社会成本增大、投资一产出比率很高。此外,贷款利率的严格限制,导致了场外直接金融交易的猖獗和高利贷的产生。除利率压制手段以外,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