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恒久性收入

【答案】恒久性收入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取得的平均收入,它区别于带有偶然性的即时性收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入。由于“恒久性收入”易于计算且具有稳定性,因而可以避免即时性收入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使货币需求函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在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当中,他不使用当前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而采用他在消费理论中提出的“恒久性收入”的概念代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解释变量中的四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和非人力财富的总和即是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y 作为代表性指标。因此,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在弗里德曼看来,在货币需求分析当中,究竟哪个决定性因素更重要,这要用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就可以用实证方法得以证明。对于货币需求,他最有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因而也是比较稳定的。

2. 冲销

【答案】当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在外汇市场买入外汇时,会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等额证券,基础货币恢复到原来水平,这种操作方法称为冲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冲销来调整基础货币量,抵消其他因素造成的基础货币量的波动。中央银行进行冲销的前提条件是要存在一个活跃的政府债券二级市场。

二、简答题

3.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1)社会总需求的定义

社会总需求指的是经济中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也即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总需求由四部分组成: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X-M )。总需求也就是用支出法求得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 所以GNP=AD=C+I+G+(X-M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总需求水平决定总产出水平,因而在凯恩斯主义中,总需求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

(2)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3)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①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影响而联系的。一定程度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会导致货币贬值,继而有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净出口增加,从而总需求増加„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②总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同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刺激货币供给增加。首先是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影响基础货币供应量,比如因社会总需求增加,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减少,减少的超额储备通过信贷途径成倍数扩大货币供应量;再如社会总需求增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从而扩大了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増加等等。

所以货币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存在同方向变动的内在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原因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影响汇率和利率水平,而汇率和利率变化又影响消费、投资、进出口,而社会总需求又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

4. 治理通货膨胀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这个定义具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的上涨,不是某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第二,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过程,不是物价一次性上涨;第三,物价上涨多快可以认为是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2)各国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都将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看作是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治理通货膨胀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f 而治理好通货膨胀,则可以克服这些负面效应。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意义包括:

①克服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在工业化国家中,大多数人是依靠工资或薪金生活,工资收入差不多就是全部收入。在通货膨胀时期,工资的上涨往往落后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工人的实际收入降低,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另外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即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这影响信贷市场的正常运作。治理通货膨胀,可以消除其再分配作用,保证劳动市场和信贷市场的正常运转。

②克服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的上涨使居民和企业的实际储蓄水平降低,即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实际上流入到政府。强制储蓄作用影响了居民和企业实际可用作消费和投资的资本,实际上是通过通货膨胀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这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从而影响市场有效率地运转。

③防止经济社会危机。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超过一定界限从而形成恶性通货膨胀时,可能引发社会经济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运行,引起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的风潮,而它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急剧下降则会导致阶级冲突的加剧,治理通货膨胀可以防止更恶劣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以免引起经济社会的冲突。

5. 简述纸币流通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自动调节机制。

【答案】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功效在金本位和纸币本位的货币制度下是不同的,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逆差自动调节机制比金本位汇率制度下自动调节过程复杂一些,具体调节过程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实现。

①利率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必须减少外汇储备,造成本币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会导致资本流入增加,从而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反之,国际收支盈余则会通过利率下降使资本流出,从而恶化资本与金融账户,使盈余减少或消除。

②收入机制。收入机制是指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反之国际收支顺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进口需求增加,从而贸易收支恶化。

③相对价格机制。国际收支赤字时,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相对外国产品价格下跌会增强本国产品竞争力,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改善经常账户余额,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盈余会通过物价上升而减少或消除。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是通过国内宏观经济变量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对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均衡(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为代价的。

三、论述题

6. 预期理论是如何解释利率的期限结构?

【答案】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

预期理论认为,任何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决定现有利率结构的主要因素。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那么长期利率将高于短期利率。因为一方面证券需求者因预期以后可获得更高的利率,从而不愿购买长期证券,而只愿购买短期证券,这样,对证券的需求就从长期市场转向短期市场;另一方面,证券供给者预期以后将支付更高的利率,从而急于将长期证券售出,这样,证券的供给则从短期市场转向长期市场。结果,短期证券市场上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于是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而长期证券市场上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其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这样,短期利率便低于长期利率。反之,若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下降,则短期利率会高于长期利率。

基于以上的分析,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它等于当前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

7. 认为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由有哪些?促退论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认为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由有:

首先,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货币供给过多,货币是由政府强制发行的,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表现为政府的收入,可以用于增加投资。政府用多发行的货币来购买社会物资,等居民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