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826操作系统(自命题)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进程控制块是描述进程状态和特性的数据结构,一个进程( )。

A. 可以有多个进程控制块

B. 可以和其他进程共用一个进程控制块 C. 可以没有进程控制块 D. 只能有唯一的进程控制块 【答案】D

【解析】进程和进程控制块一一对应,才能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进程。

2. 文件的二级目录结构由( )和( )组成。

A. 根目录 B. 子目录 C. 主文件目录 D. 用户文件目录 E. 当前目录 【答案】CD

【解析】文件的二级目录结构是由主文件目录和用户文件目录组成的,主文件目录包括用户名和对应用户文件目录的首地址,而用户文件目录包含对应用户的目录结构。

3. 有两个并发执行的进程P1和P2, 共享初值为1的变量x 。P1对x 加1,P2对x 减1。

两个操作完成后,x 的值( )。 A. 可能为-1或3 B. 只能为1 C. 可能为0、1或2 D. 可能为-1、0、1或2

【答案】C

【解析】执行①②③④⑤⑥结果为1,执行①②④⑤⑥③结果为2, 执行④⑤①②⑨⑥结果为0, 结果-1无法得到。这个题目的进程之间没有同步关系,因此通过分步尝试就可以得到答案。有的题目中两个进程会有同步关系,可以画出前趋图,以防推进顺序错误。

4. 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在用户态发生的事件是( )。

A. 系统调用 B. 外部中断 C. 进程切换 D. 缺页 【答案】C

【解析】判断能否在用户态执行的关键在于事件是否会执行特权指令。

首先看A 项,系统调用是系统提供给用户程序调用内核函数的,当用户程序执行系统调用时,会使CPU 状态从用户态切换至系统态并执行内核函数,执行结束之后将控制权还给用户程序,并且CPU 状态从系统态切换至用户态。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系统调用的执行过程中CPU 需要切换至系统态,但系统调用(或者引用、调用)是在用户态发生的,是系统特意为用户态设计的,因此系统调用可以发生在用户态。

B 项为外部中断,很多考生会被中断二字影响,认为涉及中断的都应该是系统态的事情,而不能在用户态执行,因此选错。中断在系统中经常发生,如键盘输入会引发外部中断(外部中断;进程缺页会产生缺页是指由外部事件引起的中断,比如鼠标单击和键盘输入等操作引起的中断)

中断等,这些都经常发生在用户进程中,自然这些也都是用户态的事件。以键盘输入举例,一个,用户进程需要用户输入一串命令,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时会引发外部中断(此时CPU 还是用户态),处理程序处理之后将输此时系统会切换至系统态执行中断处理程序(这时CPU 转变为系统态)

入结果返回给用户程序并将CPU 状态切换为用户态,中断处理结束。由此过程可见,中断的发生和处理与系统调用类似,都是发生在用户态,通过切换至系统态完成对应功能,然后返回至用户态。系统调用和中断的发生是在用户态,处理是在系统态。

,看D 项,缺页与B 项类似,用户态执行进程缺页时会产生缺页中断(中断发生在用户态)然后系统转入系统态进行缺页中断处理,然后再返回用户态,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进程。因此D 项也可以发生在用户态。

根据排除法知道答案是C 项,进程切换实际上是对于程序状态的修改,因此要修改程序状态字,这是特权指令,必须在系统态执行。

5. 使用SPOOLing 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的使用效率。

A. 操作系统 B. 内存 C.CPU

D.I/O设备 【答案】D

【解析】SPOOLing 系统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提高了I/O的速度。(2)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3)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6. 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称为( )。

A. 共享资源 B. 独占资源 C. 临界资源 D. 共享区 【答案】C

7. 引入多道程序的目的在于( )。

A. 充分利用CPU , 减少CPU 等待时间 B. 提高实时响应速度

C. 有利于代码共享,减少主、辅存信息交换量 D. 充分利用存储器 【答案】A

【解析】在单道程序中,内存中仅有一道程序,无法充分利用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多道程序的引入就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CPU 。

8. 串行接口是指( )。

A. 接口与系统总线之间串行传送,接口与I/0设备之间串行传送 B. 接口与系统总线之间串行传送,接口与1/0设备之间并行传送 C. 接口与系统总线之间并行传送,接口与I/0设备之间串行传送 D. 接口与系统总线之间并行传送,接口与I/0设备之间并行传送 【答案】C

9. 下列选项中,满足短任务优先且不会发生饥饿现象的调度算法是( )。

A. 先来先服务 B. 高响应比优先 C. 时间片轮转

D. 非抢占式短任务优先 【答案】B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多种作业调度算法的特点。响应比=作业响应时间/作业执行时间=(作业执行时间+作业等待时间)/作业执行时间。高响应比优先算法,在等待时间相同情况下,作业执行的时间越短,响应比越高,满足短任务优先。同时响应比会随着等待时间增加而变大,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