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814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消息这一新闻体裁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消息的重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1)简括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之下,报纸上的文字消息似乎出现相对“详述”的倾向。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消息仍属概括报道,消息总是用尽可能经济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反映新闻事实,而不是娓娓道来。即使是描写或分析性消息,亦不例外。这是新闻媒体受时空限制的结果,也是传播者和受众“急需”使然。

(2)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消息这种体裁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抒情或议论。虽然它并非绝对排斥抒情或议论,但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当然,不同类型的消息,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有区别。例如,新闻述评或新闻素描就相对灵活一些。即便如此,会写消息的记者也还是要尽量发挥事实的效力。

(3)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读者。在这一点上,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态消息尤为典型。不过,从总体上看,无论何种类型的消息,基本上都不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这种写法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4)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的外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总称为“消息头”。

①电头,是表明电讯稿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问的,加括号或用显著字体标出,置于稿件开头。新闻通讯社主要以电报、电传、电话等方式发稿,故通讯社以“XX 社X 地X 月X 日电”作为消息头。

②“本报讯”是报社自己的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的标志。如系外埠采访、外地寄稿,也需标明发稿的地点、时间,写成“本报x 地x 月x 日专讯(或专电)”

2.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他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请简要叙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答案】(1)成果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汀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汀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下西行的通讯,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西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2)意义

他将这次西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在书中首次从记者的角度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3. 采写突发性事件通讯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因其不可预知和灾难色彩,报道难度比较大,记者在采写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记者的采写大多在事发之后,不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展现给读者。即使赶到“现场”,有时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报道,记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再现事件过程。

(2)突发性事件多是灾难性的,常伴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报道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采访调查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因此,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是假相。这种情况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惕“失实”的陷阱。

(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4.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有哪些?

【答案】一般来说,感性素材来源有以下三个渠道:

(1)记者的现场观察

现场材料很多来自记者的悉心观察和记录。是否及时地赶到事发现场,目睹新闻事件或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记者的现场观察能力,更取决于记者的现场意识。

对于记者来说,对较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采访,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采访的概率是很低的。记者大多只能“闻风而至”。而对于大多数预知事件,如某种特殊天文现象的出现,某些重大活动,如运动会、大型会议等,记者完全有可能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充分准各,并及时赶到现场。

还有一种现场观察,是事件发生后的弥补性现场采访。这种采访一般不是预知的事件。记者闻风而至时,已时过境迁。但事件却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如果不报道现场情景,会令读者大失所望。例如,车祸发生后看现场; 凶杀惨案过后访惨案现场; 水灾过后再现被冲毁的家园等。对于这种有弥补性质的现场采访,如果注意观察、验证、捕捉事发当时的现场情景,事件过后的遗留痕迹以及及时采访当事人、见证者,同样可以起到“再现”现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景生情、如临

其境之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记者将科技手段运用到采访中,如用照相机拍摄现场帮助回忆、记忆; 用录音机记录采访对象谈话内容,记录眼见的画面和文字; 或利用摄像机拍下现场及事件过程,然后参照录下的画面写作。这些都使记者增添了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写作时“再现”现场,使作品的可读性增强。

(2)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式采访可以促使记者获得、加深理解和感受,增强记忆。有经验的记者,常常会千方百计地深入社会,接近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参与采访对象的工作,在现场访问中体验,在体验中观察记录,所得的不仅是详细的事实、材料,而且有记者因体验而获得的感受,因感受而引起情感的变化,又因情感的变化与事实的融合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对细节材料的敏感捕捉。

(3)记者的访问

记者要得到生动的材料,如果己无现场可访的话,靠访问当事人来获取材料便是必走的途径了。访问不仅要求记者有较强的观察和现场捕捉能力,而且要求记者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在访问中获取感性材料是一项艰巨任务。

①记者与很多人打交道,双方开始都有陌生感,与陌生人谈话很难放开,也难深入;

②访问对象在接受采访时,所做的事已经成为过去,激动的细节已时过境迁,而且很多人并非懂新闻规律,不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感人的、才是记者需要的。因此,许多采访对象在回答提问时,喜欢概述,泛泛介绍事情梗概,表明自己的态度,至于细节,当时说的话,当时谁在现场,是什么状态等,因为缺少回忆的情景气氛,很少在主动表述之列。而这些恰恰是最好的感性素材。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有些记者常用的方法,就是“触景生情”,即把对象带到曾经历过的地方去采访。写什么事,最好在新闻发生地采访,如采访售票员最好在公共汽车的售票台边上,而采访体操运动员最好在鞍马旁。这在人物访问中特别重要。见证人到了现场,思维记忆都被周围场景激活,细节较容易回忆,情感较容易流露,睹物思人,睹物忆事。有时,一张照片、一幅图画、一个旧物品、一种景色、一个熟人的名字、一段旋律,都可以引起当事人或美好或痛苦或酸或涩的回忆。

5. 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案】社会通讯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①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了通讯的报道视野,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

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社会观察通讯产生之初就突破了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夕、“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而以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