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814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语言的特色是什么? 为什么白描是其主要特色?

【答案】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称为新闻语目

(1)新闻语言的特色

①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新闻写作中所需要的语言,应是传播信息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根据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即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与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新闻语言的具体特色: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②有时代感

新闻语言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时代气息:

a. 新闻语言是社会语汇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映,称它“领导时代新潮流”也不为过。

b.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通过有时代气息,包括传递出社会上最新流行的一些语言。

③新闻语言有不同的风格

新闻语言在符合总体要求,即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报道、不同的作者应该有不同的语言要求,或可写出不同的风格:

a. 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消息的语言是一种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通讯可以也必须更多地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更多地借鉴文学写作的技巧。通讯的语言比消息更形象、更丰富、有更多的感情色彩。

b. 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新闻事实,它的基调是不同的。在新闻报道中,有的题材或严肃或活泼; 有的题材或华丽或平实; 有的题材或欢快或凝重等。分清题材的基调,对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在写作中选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现新闻事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c. 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④“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白描”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白描虽是描写,但从形式上看,它与直接叙述没有很大的区别。白描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统一,它洗尽铅华、质朴平实、透明度高,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即突出新闻价值,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接受。

(2)白描是其主要特色的原因

①新闻语言本质上应该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解释问题、快速交流的语言,这决定了它是一种白描性的语言。白描虽然是描写,但从形式上看,与直接叙述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白描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统一,符合新闻具体陈述事实的需要。

②“白描”式的语言洗尽铅华、质朴平实,透明度高,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即突出新闻价值,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接受。

2. 简述事件新闻的报道特点。

【答案】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已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1)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2)事件新闻报道及时,时效性强。

(3)事件新闻报道时,事实交待得一清二楚。尽管对于不同的事件,写作的着眼点不尽相同,但是,事件新闻的报道总是要写事。

(4)事件新闻的报道有深度。一般在进行事件新闻报道时,都要求记者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

(5)事件新闻报道见事见人。读者关注事件,实质上也是关注人。在进行事件新闻报道时,不应忽视人的要素。

(6)事件新闻报道中,恶性事件占有很大的比重。报道恶性事件的新闻拥有广泛的读者,容易成为媒体的“卖点”。所以,在事件性新闻中,这类事件的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

3. 简述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答案】19世纪90年代中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成为维新派办报的代表人物。其中《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影响最大。

①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派思想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

②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严复也指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二是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③将报刊视为开启国民爱国思想的启蒙。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循环日报》中指出:“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康有为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梁启超也认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④创新报刊内容形式。王韬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梁启超还一度开创了“时务文体”。

⑤开创了新的办报形式。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例如,湖南的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学新报》上海的女学会、女学堂和《女学报》等。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在康、梁流亡海外期问也长期袭用。

⑥梁启超的办报主张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 报馆的“两大天职”说。“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b. 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宗旨定而高”。办一张报纸,应该“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荟萃“全世界之知识”,但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要讲求时效,有时报馆要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但报道要力求准确,错了要公开纠正。

c. 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系统阐述了什么叫舆论、舆论的形成、力量、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怎样才能造成健全舆论等问题。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健全舆论,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 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d. 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的方法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 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省。

4. 简述新闻语言与公文语言的异同。

【答案】(1)新闻语言与公文语言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