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102新闻与传播业务综合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1)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英尼斯

【答案】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戴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2. “两级传播”模式

【答案】“两级传播”模式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传播阶段,信息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群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一意见领袖一一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模式。

3. 完形趋向

【答案】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是结构因素影响感知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所谓“结构因素”的支配。这种结构因素是指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根据完形学派的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苛勒、考夫卡等人的解释,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类似与相近、完形趋向、残缺闭合、共同命运。

4. 把关人

【答案】把关是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而有这种行为的人称为把关人(守门人),这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范畴。在传播活动中,

把关人也要对感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他认可的信息才能继续流通,否则就只能呆在门外. 这一概念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心理学家卢因在1947发表的论文《人际关系》首创的。

5.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信息中含的意义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也就是说,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6. "SW 模式”

【答案】"SW 模式”是指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拉斯韦尔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并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的“S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和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

7. 刺激一反应论

【答案】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8. 控制实验

【答案】控制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方法由卢因和霍夫兰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

控制实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实验的环境; 控制实验的对象; 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它在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三个条件:(1)能否建立一个包含因果联系的假设,这一联系指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2)被观察的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能与其它变量隔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直接关系,而不是其它。(3)自变量是否能够被操作或改变。

控制实验法的优点在于研究的内在逻辑性较强,而它的不足则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实验是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实生活中过于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控制实验法适合于微观的传播效果研究。

二、简答题

9. 符号意义的语义学、逻辑学、符号学分类分别有哪些?

【答案】在传播学中,符号具有极为广泛的含义。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 和事物Y 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 能够指代或表述Y" ,那么事物X 便是事物Y 的符号,Y

便是x 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符号的意义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来把握意义的特征。

(1)符号意义的语义学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2)符号意义的逻辑学分类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列举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青年人、老年人等,它的范围包括了古今中外的一切人。

与此相比,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如“人”的内涵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确定外延和内涵,是为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

(3)符号意义的符号学分类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10.根据德弗勒的理论,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分属于哪几方面?

【答案】德弗勒认为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可以分属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差异

在魔弹论看来,受众之间没有什么个性差异可言。只要信息的刺激相同,受众的反应就会相同,或者说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有基本一致的反应。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容忽略,因为它使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有些人看来大为感动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无动于衷。

(2)社会类型

社会类型是个人差异的扩展。个人差异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人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社会类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3)社会关系

受众分析既要对受众个人进行单体解剖,更是将受众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从社会关系角度考察受众的突出代表,就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所从事的一系列传播研究。从此,受众的社会关系更趋明朗,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到,盘根错节的人际网络把受众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信息若想打动受众个人,首先必须作用受众群体,而影响群体显然要比影响个体困难得多。

11.简述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大功能的内容。

【答案】1948年,拉斯韦尔在其《社会传播与结构》一文中,提出传播活动的三大功能。这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