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F017播音与主持艺术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球村

【答案】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跨国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己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2. 控制实验

【答案】控制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方法由卢因和霍夫兰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

控制实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实验的环境; 控制实验的对象; 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它在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三个条件:(1)能否建立一个包含因果联系的假设,这一联系指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2)被观察的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能与其它变量隔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直接关系,而不是其它。(3)自变量是否能够被操作或改变。

控制实验法的优点在于研究的内在逻辑性较强,而它的不足则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实验是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实生活中过于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控制实验法适合于微观的传播效果研究。

3.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答案】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迄今所持的政治立场。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

4.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

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己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5. 一致论

【答案】一致,是指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怎样处理不一致的信息、面临不一致的信息时受众的态度将朝什么方向变化。

6.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夕、“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夕、“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

7. 大众

【答案】大众(mass )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沦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大众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和公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有:①规模的巨大性;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 ③匿名性; ④流动性; ⑤无组织性; ③同质性。

8.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从这些前提中推断,它属于哪个研究范式?

【答案】(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

①传播行为,包括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在一定的动机驱动下的有目的的行为。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体或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一种功能性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

②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在使用者手中。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他们决定使用什么媒体和如何使用,而不是被媒体所使用。

③社会和社会心理的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着传播行为。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从更大的环境来看,个人的性格、社会分类、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可使用的传播渠道都会影响受众的媒

体使用行为。甚至人们的需求本身,对满足的期待也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这些既有倾向影响着我们的媒体选择与使用。

④媒体与其他形式的传播行为(或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选择)相互竞争。除了媒体以外,我们还能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甚至独自的个人活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做出什么选择,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个人的期待、社会环境、媒体的易得性等。

⑤一般情况下,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占据主动,他们比媒体更有影响力,但是也并不总是这样。人们的主动性决定着媒体的使用方式和后果,但是通过这一过程,媒体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甚至我们还会对媒体形成依赖。使用与满足和媒体的效果并不截然对立,有时它也会促使产生某种效果。

从上述假设可以看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色彩。

(2)媒体的使用是一种功能性行为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由于人们紧张、对环境不确定、遭遇不顺或者孤独而产生某种动机,而接触媒体则能满足这些需求,使个人得到放松、了解环境、逃避不」偷决的经历、进行社会交往(现实的和替代性的),保持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媒体使用只是功能性的,它既可以替代某种现实的行为,也可以被满足同样需求的现实性行为所替代。比如在现实中我们缺乏社会交往,没有朋友,就可能沉溺于电视节目,上网聊天、玩电子游戏和其他互动行为,代替缺乏现实人际交往带来的空虚。

同样,如果人们产生了娱乐的需求,既可以看电视,也可以去参加社交活动,找朋友打牌下棋,或者参加其他体育活动和旅游,也可以达到和媒体使用一样的效果。

10.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答案】“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是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德国学者诺埃尔一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三个:

(1)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这容易使它们的影响沉淀下来,产生“累积效果”。

(3)大众传播是一种跨阶层、跨群体的传播活动,其信息抵达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具有普遍的影响,产生“遍在效果”。

因此,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简单解释“人不能不传播”。

【答案】(1)“人小能不传播”是帕洛阿尔托学派的格言,由该学派奠基者贝特森的学生瓦兹拉维克在1972年的《走向精神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观点是: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传播,人们不可能不传播信息。帕洛阿尔托学派在本质上将传播等同于人类的行为。这个断言使人类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传播都是有意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