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为了探明西方女子教育的历史演变,笔者在大量研读已有的教育史类著作基础上,认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写成《西方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一文,希图对西方女子教育发展中经历的过程、阶段作一把握,对历史进行爬梳,对历史上教育家有关女子教育的思想进行述评,对教育史发展中特殊的现象给予合理的阐释。这除了史学研究本身的价值之外,还可以作为比较教育研究中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史的补充(近年来中国女子教育史研究专著撰写、出版很多,而外国女子教育史至今笔者尚未耳闻目睹一本),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中国学校教育本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学制几乎是西方近代学制的翻版。因此探明西方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对于我们认清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习西方的得与失以及未来 我国女子教育发展的走向和指导思想,当有实切的帮助。 在撰写中笔者按照“非正规化→正规化,非制度化→制度化,夸大性别差异→抹杀性别差异→正视性别差异(此处仅指由于生理差异而在后天对男女两性赋予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定位")三条线索,贯通历史进行论述。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原始社会尚无阶级差别,异元性别歧视,所有儿童无一例外均在受教育之列。此时西方社会的女子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教育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与之相应的教育的内容、方式都带有生活化、简单化、原始化的特色。男女儿童所受教育的不同,完全在于两性自然的社会分工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侧重。但教育史中有关女子教育的史料匮乏,必须引起重视。 第二部分论述:人类(应确指为男子)正规化教育的开端在奴隶社会。尽管这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较为正规、专门的教育机构,奴隶主贵族子弟可以进入学校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但对于西方奴隶社会绝大多数女性学校教育只能是可望而不 可及。考察奴隶社会西方女子教育,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雅典、罗马、希伯来为培养家庭主妇而进行的家政教育;另一类是古斯巴达为培养“勇士之母”而进行的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的教育。斯巴达的女子教育具有社会性,但对它的肯定、赞美应持更谨慎的态度。哲学家柏拉图在承认女性具有理性能力的逻辑前提下,主张给予女子与男子相同的教育。 第三部分论述:西欧封建时代经历了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这一时期西方女子教育也呈现由非正规化教育向正规化教育转变的趋势,这时西方女子的教育机构已不仅限于家庭,尤其是初级学校的出现,显示出正规化教育的端倪。以拉柏雷、莫尔、康伯内拉、夸美纽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了人文主义的女子教育理想,勾画出未来女子教育的美好远景。 第四部分论述:自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女性开始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在此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个特点:1.女子初级教育发展较中、高等教育发展顺利、迅速;2.各级女子教育都经历了男女分校到合校的转变。西方近代对女子教育的认识仍然极不统一,以卢梭、弗乃龙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费希特、索苏尔夫人为代表的进步派在女子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上争论激烈。 第五部分论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对现行正规教育实践中大量潜在、隐藏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指出j基础教育中男女在学术、能力、性向上的不均和高等教育中男女在类型、层次上的失衡。现代女性主义提出“动态地理解差异”,并正面发挥女性特性,以女性自身为标准作好女人,建立与男性的伙伴关系,并在教育实践层面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 第六部分作者对西方女子教育发展提出两点自己的思考:1.一定的女子教育是建立在相应的女性认识观上,有什么样的女性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女子教育。2.人们对女子教育的寻求应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去寻找,女子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完全、自觉的实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