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利他行为
【答案】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的行为。可将其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其理论解释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而言具有高生存价值,因此被遗传下来; ②社会进化论提出了利他行为的三种规范,分别是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③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在模仿和强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与该行为产生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3.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4.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5. 城市建筑与人的心理疾病和社会关系和谐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1)大城市和小城镇居民的差异:与小城镇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比较能够接受个别差异,欣赏特立独行的人。
(2)同类人群在某些居住区的相对集中以及与其他居住区之间的隔离,是阶级意识形成的客观条件,而阶级意识是社会冲突的影响因素之一。布局紧凑的工人社区在大多数国家都为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
(3)在美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城市马赛克”和“城市空心化”现象,成为社会不满的导因。
①“城市马赛克”是不同阶层、种族的人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形成各种小型区域。不同居住区的居民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穷人和少数族群的居住区各方面条件差,居民普遍感受到被歧视,以致某些偶发事件成为导火线,引发激烈的阶层冲突和种族冲突。
②“城市空心化”是中产阶级纷纷逃离“马赛克地区”,迁往郊区,城市中心地区大部分成为贫民窟,贫民既严重不满又十分绝望。然而,富人们也往往留在城市中心,与穷人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4)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过度城市化”。移民往往先住在大城市周围临时的“非法占地居住点”,不仅居住条件差,而且严重拥挤,缺乏水电和废物处理等设施,与城市的原居民生活条件相差悬殊,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增加了犯罪行为。
(5)城市化也导致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支离破碎。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工作、消费、休闲。每一种活动都牵扯到一组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人群,社会认同和社会互助难以形成,社会的整合程度低,“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导向被“生人社会”所代替。这种“匿名大众”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来源之一。
6. 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
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
7. 试述归因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答案】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分为两条途径:
(1)错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①理论基础: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
②基本过程: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増强愉快的情感,而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从而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③应用:主要用于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抑郁等方面的治疗。
④评价: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training )
①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a. 团体发展法
理论基础:韦纳等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过程: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或受过训练的教师引导正确的归因;填写归因量表;心理学家或教师进行统计分析;对小组成员做出反馈,指出归因偏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应用:可以定期在学校进行,要求学生能主动配合。心理学家必须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了解和记录学生行
为的情况。比较有效的途径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把归因训练结合到教学工作中去。团体发展法比较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b. 强化矫正法
理论基础:学习和强化的原理。
过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种行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列表中做出选择;每当学生做出积极的归因时就给予强化;对很少做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
应用:强化矫正式的归因训练比较简便易行,特别适宜于儿童。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方法。归因训练的效果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中去,但需要定期进行。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