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0205国民经济学综合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答案】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33年大萧条时提出。该理论是从某个时点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度负债这一假设开始。费雪认为,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导致利润前景看好,企业因此过度投资;债权人一旦注意到这种过度借债的危险就会趋于债务清算,这种清算会导致企业销售、利润的下降,经营困难。结果带来货币收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价格水平的下降;这又引起产出、就业的减少,信心的下降;最终带来对利率的复杂扰动,尤其是名义利率的下降,实际利率的上升。
债务是初始原因,债务利息是最终结果;而所有波动都是由于价格下降而发生的。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两者会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两者的结合会导致很大的危害。而且,即使价格水平是稳定的,仍然有可能出现过度负债问题。因此,控制价格水平非常重要。
2. 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
【答案】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两种形式。购买力平价说(简称PPP ),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购买力,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主要有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看来,货币数量决定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所以汇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由凯恩斯于192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汇率波动由两国利率差价决定,不久英国学者爱因齐格进一步阐述了远期差价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是: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r 市场必定贴水,低利率国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牟取利润。利率平价理论又分为抵补利率平价和非抵补利率平价两种。前者假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进行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因此分析的是汇率远期升贴水率的实际值。后者即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即假设交易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来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因此分析的对象是汇率升贴水率的预期值。
同为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分析角度不同。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的价格的性质着手研究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它主要由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商品市场间存在的联系分析汇率与价格水平间的联系。利率平价理论则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
一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理论关系上,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互相补充。购买力平价侧重于从中长期的角度分析,一国发行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进而决定两国的汇率水平;与之相比,利率平价说是一种短期内的分析,在短期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数量决定利率(资金价格)的波动,进而国际资金的流动又使利率间的差异影响汇率。
二、简答题
3. 简述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案】(1)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①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关于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帀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②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帀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③扩大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④货币需求函数,从f (Y )发展为f (Y ,r ), 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2)欧文•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呈正比例,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费雪的这个理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市速
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个常数。这就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内容是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呈正比例的,但与费雪的分析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古典学派的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可视为常数的观点与实际不相符。在大危机期间货币流通速度急剧降低后,对经济学界来讲,货币速度不是常数这一事实就更清楚了。
凯恩斯提出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扩展了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三种动机是:交易动机、
谨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同收入呈正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则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所以,这种结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常数。
后凯恩斯学派对对凯恩斯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进行了发展,使其更合理。有根据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以及投机成分都很重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他的货币速度可预测(尽管不是常数)的观点,转而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数量论结论。
4. 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长期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互动性。
【答案】(1)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资本市场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期限长,风险大,收益高,流动性差。这里是指长期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资本市场有明显的影响,而资本市场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也有反作用。
(2)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公开市场业务对资本市场有直接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效果最易控制的政策工具之一。它主要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当中央银行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増加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购入债券,増加了资本市场上的需求量,会活跃市场并促使总体价格上升。反之,则会降低资本市场上的总价格水平。
②货币政策的结果对资本市场有*要作用。较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通中货币增加,利率下降。一方面人们持有的货币超过意愿,资本市场的资金面比较宽松,会促使市场上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利率的下降使必要收益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
③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动势必会引起资本市场的波动。如果货币政策稳定性差,会影响到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和长期发展。只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减少人为扰动,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平台。
(3)资本市场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有:
①资本市场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由于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反映了经济总体状况,而且比实体经济指标反应更为迅速。如果资本市场过热,宏观经济往往出现通胀可能,央行就应该减少货币投放、甚至回笼通货。反之如果资本市场过冷,央行应注意是否是货币供给量太少,影响经济发展。因此资本市场的变动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向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