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实验方法的思想。
【答案】(1)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2)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 )进行测试(即前测);
②引入自变量(x ),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
③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即后测);
④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3)为了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它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实验组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而控制组则未受到这种影响。分两个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 引起的变化E 。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几小时、几天或一年)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 表示。实验组所受的影响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 )。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E 应该为:E=de-U=de-dc
2. 中国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中国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
中国的健康体系由多种性质不同的医疗服务组成,这包括:自我保健和个人健康照顾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公费医疗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卫生防疫、食品药品监督体系,康复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等。这些不同的健康照顾服务组成健康照顾制度。
3.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助人过程特征分析
①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②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受助者的需要表达和有力配合与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
③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
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
a. 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多知识,了解获取受助者所需对象的方式和手段,而受助者却信息缺乏。
b. 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为了受助者获利,他不求回报,而只有使命感或实现感。
c. 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虽然社会工作过程强调受助者的主动参与,但由于诸多原因,受助者常显得被动,而社会工作者则处于主动地位,他要积极地去推动合作过程。
(2)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是助人活动的发动者。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职能是推进合作过程并向求助人提供服务。另外,社会工作者要控制整个过程,并期望更有效地实现最佳助人效果。由此看来,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
4. 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是怎样统一的?
【答案】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统一:
(1)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通过助人活动使人与社会摆脱困境而获得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社会调节机制它并不能成为直接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人或群体充分调动内在或外在资源以获得充分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是通过调动人的潜能、促成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它的专业目标的。
(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直接目标; 其次是推动专业理论的发展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
(3)专业目标和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适应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快速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不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必须建立起能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机制,以确保专业和专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这个专业教育体系必须由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来完成。
二、论述题
5. 如何看待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答案】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
(1)个人经验是社会工作者个人工作经历的总结。
它的优点是保留、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有关案例的个别或特殊信息。
它的缺点有两个:
①由于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经验这类信息在数量与种类上也就有限;
②经验记忆多是一种表象知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说明,因此往往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理论知识是对许许多多个人经验的理性总结。
它的优点是揭示了许多个人经验中所包含的共性、普遍性、恒常性内容,并且对之加以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合乎逻辑的说明,使人能把握住对象的本质与内在趋势。
它的缺点则是由于其具有概括性特征而丧失了个人经验中本来包含的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有关对象个性特征的信息。
(3)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各有其优缺点,并且,以个人经验之优点正好可以弥补理论知识之缺陷,而以理论知识之长处也正好可以弥补个人经验之不足。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他成为一个行动不便、工作不力的“跋足善人”。
6. 什么是社会行政? 试述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的内容。
【答案】(1)社会行政的含义
对于社会行政,学者们有不同的界说,综合各方意见可以认为,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社会行政的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2)宏观社会行政和微观社会行政的内容
社会政策层次上的差异性造成了社会行政的层次性。可以把在较高层次上执行宏观社会政策的活动称为宏观社会行政,把执行具体社会政策的活动称为微观社会行政。在许多情况下,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①宏观社会行政
宏观社会行政实际上是在较大范围内执行社会政策,它一般与政府行为有关,因为一般说来,只有政府才有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推行和落实社会政策的能力。宏观社会行政常常表现为政府的职能行为,是政府官员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社会政策,指导、帮助、监督、检查、评估政策的落实情况的活动。如民政部、省民政厅、县(市)民政局通过行政措施去推进农村“五保”制度的落实,市、区劳动和民政部门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妇联和省、市妇联监督和检查妇女权益保护情况等,都属于宏观社会行政的范畴。
②微观社会行政
微观社会行政是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环节上的行政活动。在社会福利机构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常常表现为社会福利机构的统筹与管理活动,即通过机构(组织)的筹集资源和有效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提供服务。在企事业单位承担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情况下,社会行政则表现为这些单位具体负责福利服务分配的部门如何落实政策,而将服务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如单位的工会、妇联等部门如何去推动相关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对违反社会政策的行为如何予以纠正,等等。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即使微观社会行政也不是具体的服务工作,而属于统筹、协调和管理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