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社会工作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原则。
【答案】以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社会工作实务,就形成“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或称女性主义妇女社会工作。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承认女性是独立的个体,她们有独特的生活经验;
(2)承认社会上的权力分配不均及资源不足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使妇女处于不利的境况;
(3)将妇女的困境提到社会改革的层面,视妇女问题为个人与社会运作失调的结果,而不应将问题个人化。
2. 简述评估的类型。
【答案】评估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方案评估
力案评估是对机构服务方案的评估。这类评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指出某一服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技术是否适当、方案的实施是否有较大把握以及该方案是否属较优方案等。
(2)投入评估
投入评估是对服务投入的人力、时间、精力和财力进行评估,实际上是对于服务的监察工作。评估内容包括:机构(或成员)提供多少项服务、机构为此投入多少人员、机构(成员)为此投入多少时间和资金以及有多少人接受服务等。
(3)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针对的是机构运行或服务提供过程。过程评估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搞清楚,机构(成员)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是如何提供的以及服务过程是否指向计划目标。
(4)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对机构运行或服务结果的评估。结果评估关心的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达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5)效率评估
效率评估是比较服务的投入和产出,进而发现资源利用率的评估方式。它关心的是资源利用效率而不是服务的一般效果。这种评估一般用于同服务资助者的交代。
3. 如何理解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答案】(1)在社会工作视角中,个人与问题的分离有助于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服务案主。
(2)个人与问题的分离,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进行服务时,能避免因案主遇到的问题而对案主个人的能力产生怀疑。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坚信个人是有潜力的,案主对世界的认
知和解释与世界对案主所展示出的荒唐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反应之间的互动,是由社会过程所确立或放大的。这些观点解释案主的行为和问题而不谴责作为这些社会过程受害人的案主的有益方式。
(3)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秉持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将个人与问题分离,始终把案主看作是具有多种能力和潜力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而无论他们可能或者事实上多么弱势、无能力、被贬低或自我毁灭。因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工作关系是以案主的特殊能力、资源和需求为前提,并支持案主或案主群,使日常生活更加有报酬性和在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中施加共享的权力。这种伙伴关系的日的是鼓励案主在追求和巩固己经被提升的自尊、健康、安全、个人及社会权力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强项。一句话,焦点在于案主的能力和优势。
4. 简述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原则。
【答案】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原则包括:
(1)不应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妇女问题,不应把妇女问题仅看作是妇女自身的问题,而应站在社会的高度全面地看待妇女问题,把妇女问题当作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2)不应静止地看待妇女问题,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妇女问题。
(3)应充分认识妇女的社会作用。积极宣传、重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积极协同社会各部门为妇女自身的发展、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论述题
5. 论述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答案】社会下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主要有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或直接影响的一些理论、学说。这些理论、学说即构成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
(1)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①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早期社会学家一般都不太关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经过发展社会学家开始摒弃传统上社会学不重视社会福利理论研究的态度,为当时欧美积极且广泛的政府干预社会福利服务寻找理论上的依据。
②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a. 理论观点
这一理论把社会福利视为解决社会失调或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以维持社会的整合和秩序。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政府社会福利,以及这些福利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该理论认为,现代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服务,即为了解决人类社会贫、愚、懒、脏、病这“五害”,其实现有赖于相关政策及教育政策、就业安全政策、住宅政策以及健康政策等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
b. 评价
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具有合理的成分:
第一,它视工业化与都市化为社会福利之因,越是工业化的社会,其社会福利越趋相近。这种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工业化与社会福利之间的逻辑联系。既然社会福利由工业技术和经济
发展的条件来决定,那么,各国就应当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其相应的福利项目。
第二,功能主义关于科层化的发展、民主参与的扩大导致下层群众的需求能够通过民主参与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观点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参考价值。
第三,功能主义视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干预社会问题为理所当然,亦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社会福利提供了有益的启不。
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具有不合理成分:
第一,功能主义福利理论在强调工业化等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作用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福利所具有的主观性质(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受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就难以解释例如中国在其工业化之初何以能够建立起城市工业劳动者的社会福利体系这样的问题。
第二,这一理论的构建者希望创立一种社会福利的“大理论”,并以此淦释所有社会的社会福利及其发展,因而在其理论建构过程中,采取了“异中求同”的方法,忽略了社会福利的差异本质。
③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a. 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
沙维尔是最早应用冲突模型探讨福利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学者。他认为,福利国家的发展是以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一,工业资本主义对一个更有效率的生产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对高生产力劳工的需求; 其二,劳工阶级在反对剥削方面所做的斗争;
其三,有产阶级承认为了政治安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b. 福利国家的功能
冲突模型的社会福利理论将福利国家的一个主要功能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冲突和紧张。对统治阶级来说,降低工人对资本主义政体的不满,争取劳工的国家认同,从而使阶级的冲突得以消除,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c. 福利国家的本质
是否达到了社会平等? 至于福利国家是否如其提倡者所称达到社会平等的效果,冲突模型社会福利学者则给予了否定的回答。福利国家丝毫不代表资本社会结构上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内,社会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2)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①福利经济学
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以1920年庇古出版《福利经济学》一书为标志。它强调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两种方式,来增加全社会的福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福利经济学提出了所谓“帕累托最优状态”,认为在收入分配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只要每个社会成员根据各自的偏好方式花费其收入,使他们获得的效用或福利达到极人值,就可以推论整个社会的效用总和或社会福利达到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