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行政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辞退
【答案】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在法定管理权限内解除公务员职务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国家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①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②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③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④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⑤不履行国家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国家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2. 行政管理外部监督
【答案】行政管理外部监督,指行政管理组织以外的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多渠道的、多种形式的异体监督。外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
3. 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常任
【答案】职务常仟制是某些国家官员仟用的一种制度。现代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对文官实行常仟制。文官经考试录用任职后,除因辞职、过失被辞退或免职、退休、死亡外,一般均长期任职; 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违背个人意愿,强行免职、休职或辞退。
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常任既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连续性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容易导致公务员队伍的人浮于事与不思进取,互相扯皮的现象。因此,应该对公务员队伍进行分类管理,对一些技术性的职务应实行聘仟制。
4. 公共政策间题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经由政策制定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是通过公共活动能得以实现的未实现的需要、价值或改进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政策问题具有选择性、动态性和时效性。公共问题不等于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只是诸多公共问题中的一部分。公共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公共问题促使人们行动,特别是向政府及公共部门表达,同时该问题又在特定政府权限范围之内,在特定时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议程。
当代政府遇到的公共政策问题,性质复杂,范围广泛,其特点是:
(1)相互依赖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而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在解决
政策问题时,必须采取整体的观点,将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主观性。政策问题是人类对于环境所采取行动的思考产物,是人类以概念诊释问题情景的感觉产物。因此政策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人文的关怀。
(3)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类主观判断的产物,它不能脱离该问题的厉害关系人。因此政策问题是基于社会需求而建构、维持或改变的。必须重视利害关系人的重要性。
(4)动态性。一个政策问题可能有不同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化成为一个问题,因此,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相互流动。
5. 党内监督
【答案】党内监督是指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一种监督机制。主要是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严格地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党内监督可从广义上分为组织监督和纪律检查两种类型。组织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级党委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 纪律检查是指通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党内监督是构成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 形象修复理论
【答案】威廉. 班尼特的形象修复理论建立在“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声誉”的假设之上,认为就像其他有价值的资产一样,声誉或公众形象应从战略高度去维护,任何社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声誉和形象。据此,班尼特把他的危机管理模式分为五个大的战略方法,其中很多又可细分为不同战术。五大战略方法为:否认、逃避责任、减少敌意、修正行动和自责,此外还有其他14种战略战术等。前两个战略强调责任,后两项与敌意有关,最后一项则是表达自责。形象修复理论着眼于危机应对中的“言说策略”,即关注危机发生时组织说了些什么,强调恰当的信息表达有利于修复组织受损的形象与声誉。但这一理论并没有关注“危机情境”的影响。
7. 政府形象
【答案】政府形象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政策表现、公务员言行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也是政府组织的外部风貌、内部特征以及全部活动状况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政府形象是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 ②政府形象是政府自我设计与人民期望形象的统一; ③政府形象是行为事实与公关宣传的统一。政府形象最终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感觉和评价。
8. 行政道德与行政立法
【答案】(1)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或行业道德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在行政活动中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要求。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行政者自身完善和进步所具有的功效和意义,表现在对行政者
的规范、约束、教育、调节和激励等方面。
(2)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狭义的行政立法行为是行政权作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就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与相对人所形成的关系结构来说的。与其对应的有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它有别于立法机关(即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和其他行政行为。
(3)行政立法要受行政道德的制约。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包含哪四个阶段?
【答案】(1)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
(2)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
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连续循环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和后危机四个阶段的管理活动。 ①公共危机的事前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常规管理,重视普及日常社会教育。例如在地震突发后,如何紧急避险; 遇到抢劫时,如何自保和自救等。只有在平时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公众进行危机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相关部门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避免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
②公共危机的事中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加强政府、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内外部之间的协作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危机管理中的处理事务涉及从交通、通讯、消防、信息、医疗卫生、商业、安全、环境到军事、能源等部门,几乎包括了所有政府职能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协同运作,快速有序地采取措施,尽快控制事态发展。
③公共危机的事后管理阶段。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关系,完善保障机制。我国现行的危机管理体系的权力过于集中于上级部门,直至中央政府。危机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助于上级部门,而不是领导群众积极开展自救。国家要建立危机管理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财政保障和资源保障。在财政保障方面,要将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并建立专门的国家反危机基金。在资源保障方面,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人力、物品以及基础设施都要有所准备,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源目录,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④后公共危机管理阶段。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科学的公共危机决策观,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公共危机决策兼具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特点,其发生具有重复性(反复性),因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预防,减少并避免日后的损失。
10.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
【答案】(1)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西方国家通常把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称为公务员。以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