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1)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称解释 1. 新闻敏感 【答案】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又称“新闻鼻”、“新闻眼”。 2. 用事实说话 【答案】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准备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来悟出某种道理。它通过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寓情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信息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的收受者,且具有说服力。 3. 融合新闻 【答案】“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融合新闻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论坛公司和媒体综合集团两家媒体公司率先进行实践,这两家媒体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4. 非事件性新闻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性新闻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各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①非事件性新闻可以进一步拓展新闻的报道面; ②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③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5. 通讯结构 【答案】通讯结构通常是指通讯的表现形式,又称“通讯的骨架”。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通讯没有消息较固定的“格式化”的结构,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通讯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不同的报

道内容也可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由十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难度较大。

二、简答题

6. 如何认识人物通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答案】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人物通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卞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通讯家族中,人物通讯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2)在记者众多的个人作品集或“经验谈”中,人物通讯(包括人物特写)和采写人物通讯的经验体会所占的比例最大。

(3)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方面

①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与西方新闻界相比,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通讯显得十分突出。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今天,用人物通讯报道时代英雄和先进人物,以模范事迹和时代精神鼓舞和教育群众仍然是新闻界的重大任务。

②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舆情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催生了新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思维,人物通讯的报道内容、报道理念和采写技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a. 报道对象的变化

采写对象从单纯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群和弱势群体转移。

b. 报道理念的变化

即向人的回归,先进模范人物的报道理念实现从“神”到人的转变,揭露反面人物也经历了由“鬼”到人的理念转变。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也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显示每位人物的个性和人生曲线,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

7. 好的通讯的开头和结尾是什么样的?

【答案】从一些优秀的通讯看,成功的、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开头

①用重要的情节作开头

重要的情节,可以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会偏离中心,又有助于使主题鲜明突出。

②以尖锐的矛盾作开头

把一篇通讯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在文章一开头就向读者显示出来。凡矛屑、特别是尖锐的矛盾,就有悬念,有吸引力,读者会被紧紧抓住,寻求矛盾的解决。

③以鲜明的对比作开头

对比鲜明,就有色彩,有个性,有生气,会使人饶有兴味地读下去。

④用精辟的议论作开头

精辟的议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寥寥数语而点中神髓,读来精神为之一振。

⑤以突然的转折为开头

突然的转折,使文章有起有伏,有张有弛,避免了平板与枯燥。

③用优美的故事作开头

通讯一上来就讲一个优美动听的故事,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舍不得丢下。

⑦以联想和想像作开头

联想和想像往往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用作通讯的开头常常能产生一种意境,使读者为之倾心。 ⑧用恰当的引语作开头

引语,包括古今诗词、格言、谚语和人物语言等,大都属于警句。一旦引用于文章开端部分,顿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⑨以动人的悬念作开头悬念产生魅力,使人读之不能离去。

(2)通讯的好的结尾,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①画龙点睛,重言压阵。文章写到末尾,来几句画龙点睛的议论,显得主题突出、升华,更有分量。 ②提醒召唤,引起共鸣。在文章结尾处,再就文中显示的内容从思想上感情上提醒召唤一下,以引起共鸣。

③紧追一步,扩大效果。故事叙述完毕,尚感言犹未尽,于是紧追三两句,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④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充分地用事实说话,把思考留给读者。结尾之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更显得隽永有味。

⑤一分为二,指明方向。有些写先进人物的通讯,结尾之处略微点出尚存不足,可提一下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评价,给读者以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感觉。写先进经验的工作通讯亦同此理。这样,可使先进不至于凝固化。

前后呼应,首尾一贯。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甚至用同样的语言,或稍加改动的语言结构,使人读后感到文章有呼有应,浑然一体,有时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感。

⑥写完停笔,质朴自然。即自然地结束,不另加一个尾巴,以免拖泥带水。过去许多老一套的结尾,诸如“作出贡献”、“进行到底”、“奋勇前进”、“夺取胜利”等,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和感染力,实属画蛇添足,最好毫不可惜地把它斩去,而以干净利落为佳。

8. 什么是评述型导语? 评述型导语写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案】(1)定义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

(2)注意

①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②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③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9. 什么是新闻写作的针对性?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1)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的含义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可概括: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①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的。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而针对性不强的,那些无的放失、不知所云的稿件,发出去没人看,或者看了不解渴。没有针对性的稿件即便试图用时效性或者可读性去挽救或包装它,一般也难以奏效。因此,针对性还是读者观念的问题。新闻报道要了解读者在想什么,做到在内容上符合读者的需要,并为读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