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803文学基础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古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骄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和柳宗元虽然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

(2)古文运动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3)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

①萧颖士、李华都倡导宗经,因宗经而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对屈、宋尤其是魏晋以后的文学予以否定,表现了他们追慕上古时风,希图由文返质的文学发展观。

②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抨击“俪偶章句”。

③梁肃是独孤及的弟子,他虽对佛学有甚深的修养,但论文却继承了老师的儒家观点,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气势和骨力,对当时空洞浮靡文风是一种批判,对其弟子韩愈的文气说显然具有直接影响。

④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更为集中,也更为绝对。他强调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目的是要由文返质,倡导复古。

(4)韩、柳古文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②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允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他们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文,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

③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与韩愈的主张是一致的。

④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他还提出了一条为文的普遍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强调“不平之鸣”,主张

将“勃然不释”之情的畅快宣泄。柳宗元也主张情感要尽兴抒发。两者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作为一种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主张,二者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2.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中《闺塾》一出写的是什么?

【答案】(1)主要内容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说八道,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上金变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是对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2)《闺塾》

《闺塾》主要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围绕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各自性格。从《牡丹亭》全剧来看,这出戏写杜丽娘听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爱情诗,而正是这些诗对她爱情的萌动起了引发的作用,为第十出《惊梦》中她在游园时感受大好春光,开始青春的觉醒,作了铺垫。

《闺塾》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闺塾》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人物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3. 简述大历诗风的特点。

【答案】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代表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他们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工于白描写景,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大历诗风的主要特点有:

(1)情感萧瑟落寞,语言色彩暗淡清冷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词语的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情,追求清雅高逸的的情调。

(2)题材相对狭窄

大历十才子的诗主要表现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山水与人情是描写的重点,很少提及国家以及社会。

(3)意象类型的二元化:象征性和描述性意象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象征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大历十才子的诗,虽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二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境界,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而且不少诗作过于讲究描写技巧而显雕琢,以至常常有佳句而无佳篇。

(4)刻画精细,语言省净,善于炼试,含蓄多味

大历诗风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骨气明显减弱

由于诗作内容狭窄,过于追求诗艺技巧的洗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4. 简述李白歌行体的文学史贡献。

【答案】李白的歌行和乐府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李白从《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汉乐府中吸取精华,使其歌行体达到完善。李白歌行体句式参差,形式自由,可以任意驰骋思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出现了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七言歌行的代表作,《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双壁,标志着李白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

李白歌行体的贡献主要有:

(1)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

以《蜀道难》为例,诗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一言、四言、五言、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表现手法新奇,历来为人传诵,是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代表作之一。(2)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在国难来临时无计可施、忧心烦闷的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言歌行诗同其他近体律诗、绝句相比,形式自山,长短不拘,包容量大,非常适合李白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李白七言歌行独步当时、辉映百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