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轻工大学农业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农业信贷、合作性农业信贷与政策性农业信贷之间的关系。
【答案】(1)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是依法注册成立的以盈利为日的的金融中介组织。资金来源是吸收的存款和自有资本,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的特点是利率较高,用于盈利性较强的农业项日,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2)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是由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是由农业信贷的需求者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的信贷组织。由有农业信贷需求的农业经营者共同出资组成信贷资本金,只在合作组织内部提供信贷服务,相互融通资金; 使农业资金的需求者之间相互融通,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信贷的交易成本。农村信用社和曾经出现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3)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政府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资金来源是政府提供的信贷资本金及其公积金。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按照优惠的利率提供给农业信贷的需求者; 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是纠正农业信贷市场失灵、调整和引导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工具。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2. 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刘易斯模式
主要内容:
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剩余劳动力是指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量很低,低到接近零甚至负数的劳动力。
③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又无人为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④城市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用于扩大再生产
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用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
⑤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得到改造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农业部门中,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逐步提高,使农业劳动报酬的水
平将逐步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兀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2)拉尼斯一费模式
主要内容:
①第一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形成的剩余农产品,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日的粮食供应
(假定农业部门实行制度工资,按最低水平分配农产品)。
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称为“粮食短缺点”。
②第二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下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平衡进行,是劳动力流动进入商业化第三阶段的前提条件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必须大于人口增长率。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称为“商业化点”。
③第三阶段一一动边际生产率大环变制度工资
农业部门己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按照分配原则取得,传统农业己转化为商业化农业。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3)托达罗模式
主要内容:
①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②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收入水平、就业概率); ③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④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主要内容:
①推动力(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
②拉力(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中:
①农村的推力包括:土地制度使土地占有不均,农产品交易条件不利; ②城市的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利的就业条件与生活条件。
(5)吉佛的引力理论
主要内容:
①迁移量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 ③城乡人日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日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主要内容:
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迁移行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3. 你认为该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答案】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主要包括:
(1)构建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是农民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离不开政府对传统农业的宏观调控。政府制定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向农民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和加强市场的设施建设将会更加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建立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需要构建农业合作社、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但不能否定农业的家庭经营,必须建立在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具备了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因而土地政策将从公平优先转变为效率优先,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水平
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的农业技术进步要特别注意技术选择。要素稀缺导致要素价格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技术进步的变化,实现廉价的投入品对昂贵的投入品的必要替代。适应传统农业转变的政府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农业适用技术的提供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农民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涉及到农民接受新要素的条件、时机和学习能力等。 学习新知识的途径有:
①通过沿用己久的方式在试验或错误中去学习;
②通过生产新要素的企业或农业技术推广站这样的政府机构或农民自己进行培训而学习; ③通过教育学习,这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方法,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4.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与指标体系有哪些?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1)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