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620中外音乐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西贝柳斯
,芬兰音乐家。他的代表作品是:交响诗《芬兰【答案】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
颂》《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西贝柳斯的创作特点是:他的创作涉及了多种体裁,其中器乐方而的成就最突出,尤其是交响乐的创作。西贝柳斯善于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他的作品贯穿了芬兰民族雄浑、豪放的气质,描绘了严峻的北国风光,充满了史诗般宏伟的气魄。
2. 《未完成交响曲》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b 小调第八交响曲》的别称,只有两个完整的乐章,第I 乐章有草稿留下,是1822年为感谢格拉兹音乐协会选他为荣誉会员而题赠的作品,1865年被发现,在维也纳首演。关于该作品为何没有完成,众说纷纭。
3. 《哥德堡变奏曲》
【答案】巴赫1742年出版的《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应学生和钢琴家哥德堡之请,为患失眠症的俄国驻萨克森大使凯泽林伯爵而写。包括主题与30个变奏,标志着巴洛克变奏曲难以逾越的高峰,30个变奏分为10组,每组都由2个技术性变奏和1个卡农变奏构成,各首卡农依次采用从同度到九度的音程写作,最后一个变奏是一首集腋曲,把两个流行歌曲“我离开你已很长
,以对位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久”和“青菜萝卜”
4. 勋伯格
【答案】美籍奥地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巨人之一。与其门生贝尔格、韦伯恩一起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成为十二音作曲法的开山鼻祖。一生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涵盖了自调性音乐到序列音乐的几个流派,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配乐诵唱《月光下的彼埃罗》、歌剧《摩西与阿伦》、康塔塔《一个华沙幸存者》等。
5. 凯奇
【答案】美国作曲家和钢琴家,曾为勋伯格和瓦雷兹的学生,制作了“预制钢琴”。20世纪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音乐试验,探究了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和无声音乐,尽力缩减甚至排除作曲家的作用,加强音乐演奏的不确定性,钢琴曲《(4分33秒》是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其他代表作还有《想象的风景第四号》和《方塔娜混合曲》等。
6. 莫扎特
【答案】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
的音乐类型。莫扎特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天分,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有量记谱法?
【答案】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在《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标明音的长短的设想,促成了“有量乐谱”的产生。“有量乐谱”(mensural notation)使纽姆谱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现了长短不同的四种黑头音符,即长方形的倍长音符(
旗形的长音符()、方形的短音符()、菱形的倍短音符()、)。15世纪时,线谱逐步
,增加了三种有符杆和符尾)
)和微音符()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五线谱的定型为五线谱,并变黑符头为白符头(的短音符:小音符()、倍小音符(就是由这些音符的形式转换而来。
至于节奏和节拍的问题,需注意12世纪时出现的小节记谱法。在宗教观念中,“3”被看做一个完美的数字,因此,三拍子是唯一能被接受的节拍,直到14世纪中期,二拍子才在记谱法和音乐理论中出现。
8. 简述布鲁克纳的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交响乐、宗教音乐、管风琴音乐和室内乐等,以交响乐著称,共作有11部交响曲。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同时也因崇拜瓦格纳音乐而闻名。
(2)代表作品:
《第四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
(3)艺术成就:
①他的交响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气势恢宏的管风琴音响效果,同时把德奥民间音乐也放入作品中,抒发了浪漫主义情感; 音乐具有戏剧性、史诗性和抒情性,表达出19世纪中后期人们的复杂情感。
②他的交响曲作品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虽然他承袭了巴赫、贝多芬等大师的某些手法,但技法上明显反映出瓦格纳的风格,尤其是他的半音化和声处理和庞大的结构模式,因此遭
到了瓦格纳对立面的抨击。然而,作品中激情、细腻的处理和鲜明的配器手法也使他赢得了声誉。
9. 清唱剧的简况。
【答案】(1)含义:
清唱剧(oratorio )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干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相区别。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是清唱剧中的经典作品。
(2)第一部清唱剧:
1600年在意大利产生,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3)两种形式:
清唱剧实际上分为两种:一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以《圣经》为题材,属于宗教音乐,称为“拉丁清唱剧”; 二是使用意大利文的清唱剧,面向公众,不局限于《圣经》题材,取材自由,因
此被称为“世俗清唱剧”。到17世纪下半叶,前者逐渐消失,后者继续发展,并影响到德国等国。
10.“奥尔加农”形成的原因、时间和地点。
【答案】9世纪后,格里高利圣咏中出现了“附加段”和“继叙咏”等形式,它们的意义不在于单纯地对圣咏进行修饰和扩展,而在于打破了圣咏音乐固有的模式,这个举措表明封闭的圣咏音乐是可以扩张发展的。为了追求和谐的声音,9世纪时在法国北部的教会学校里,人们把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定旋律,在它的上方或者下方依附一条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旋律与它作对应,从此多声部复调音乐就产生了,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被人们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 )。
11.巴罗克时期乐器制作的发展情况。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大多沿用至巴罗克时期,管风琴、古钢琴和提琴等乐器的制作在巴罗克时期进入到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
(1)管风琴:
管风琴制作在德国有突出的发展,最重要的制琴家族是齐尔伯曼和施尼特格。阿尔普·施尼特格(ArpSchnitger , 1648~1719)在汉堡以南的诺恩费尔德制琴,他制作了近两百座各种尺寸的管风琴,大部分用纯律调音,逐渐用金属共鸣管取代木制管,键盘多达三至四排,音栓和脚键也增多了,音域可达四个八度; 总的来说,管子的结构更加科学,琴键和琴栓的设计也更完善。
(2)古钢琴:
它有两种类型:拨弦古钢琴(harpaiohord )和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 》拨弦古钢琴产生于14~15世纪,有大小不同的各种样式,通过触键使一装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状物拨弦而发声,音色尖锐而清晰,也被称为羽管键琴,是巴罗克时期演奏通奏低音和音乐会独奏的主要乐器。击弦古钢琴更为古老,在12世纪就己出现,形状为长方形,声音是通过琴键另一端的铜制叶片击弦而发声,音色较柔和,音量较小,适合在家庭等小范围的场合进行室内演奏。
(3)小提琴:
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的提琴制作业非常发达,云集了很多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族,其中的三大名家为:阿玛蒂、瓜乃里和斯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的制作工艺开始于16世纪,巴罗克时期制造的提琴音色柔美,声音洪亮,工艺精良,其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