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策基准》
【答案】《国策基准》是1936年8月,广田内阁制定的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文件。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一方面确保其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于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此后日本对华的政策基本就是按此实施的。
2. 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 中路军占领江西; 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3. 抗美援越
【答案】抗美援越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申张正义,援助越南抵抗美国的一场战争。1955年,美国破坏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取代法国势力进入南越,破坏了1956年普选,阻碍越南和平统一,大力武装吴庭艳集团,妄图使南越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反共前哨阵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处于严峻时期,中国坚决支持日内瓦协议在越南的实施,支持越南人民和平统一
1965年4月,国家的斗争。应越南要求,中越双方签订了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的有关协定。从1965
年10月至1968年3月,中国向越南派出地空导弹、高炮、扫雷等部队32万余人,同时还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中国从政治上、道义上、军事上等多方面为越南的抗美救国提供了无私援助。
4. “三面红旗”
【答案】“三面红旗”是指中共1958年提出的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内的施政口号。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因为三面红旗非常具有鼓动性,使人民精神振奋,并相继提出了“赶英超美”、“苏联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口号,做出了全民大炼钢铁、粮食亩产数十万斤(放卫星)、全民炼钢铁、集体吃食堂等狂热举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5. 十教授宣言
【答案】“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6. 护国运动
【答案】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帝制的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引起各界人十的反对。原云南都督蔡锷和国民党李烈钧等奔赴昆明,联络云南督军唐继尧于25口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次年蔡锷率军入川,与袁军激战。反袁号召深得人心,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通电促袁退位。北洋军阀对袁离异,帝国主义“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企图回到总统地位,遭到各方拒绝。同年6月,袁忧愤死去。护国运动宣告结束。
7. 《训政纲领》
【答案】《训政纲领》是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政权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治权也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使,从而确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8. 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二、论述题
9.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及实行改革开放的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严肃党纪。
(5)确立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核心。
10.论述中间路线的破产和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答案】(1)中间路线的破产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前出现三种前途:共产党所倡导的道路,国民党所倡导的道路以及各民主党派与中间势力所提倡的道路。最后一条道路被称为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由于国共对峙与国际形势的影响,抗战胜利后,中间路线一度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政协会议的召开,停战协议的签订,都是它作用的结果。可是,随着国共武装斗争的逐步升级,中间路线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1947年11月,在国民党中央逼迫下,民盟宣告解散。民盟是国统区倡导中间路线的主要力量,它的被迫解散标志着中间路线的破产。中间路线的破产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①中间路线介于国共两大党之间,受国共斗争的制约,无法独立发展。战后中国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国共两党能不能和平相处; 如果国共团结,政治走上民主的轨道,中间党派也许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间路线可能作为国共两党妥协的产物得以实现。但是,国共双方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内战瓦解了中间派,中间路线也就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②中间路线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政治力量。中国的现状是武力决定政局,中间派没有武装,并且他们反对各党派建立武装,企望以“合法”的不流血的形式与蒋介石进行政治斗争。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地位决定了中间路线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政治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反对当局的独裁统治,反对国民党独裁和内战,因此有可能与中共的民主纲领相结合。另一方面,对蒋抱有幻想,不赞成革命路线,而这又可能妨碍中间群众的革命觉醒,对历史的发展起负面作用。
③中间路线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即中间道路,这种中间道路的政治思想是脱离中国国情的。原因是:在政治制度上,试图以改良的方式建立英美式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但他们忽略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要实现民主制度只能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去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走改良主义的温和路线很难实现其政治理想; 在经济上,企图在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前提下实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④中间路线不能有效地解决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更解决不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要,故无法获得农民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
从当时的现实形势看,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对民主党派进行了无情的迫害和镇压。尽管民盟等一向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争取民主,以合法的行动争取合法的地位”,但仍逃脱不了遭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厄运。继“李闻血案”等屠杀民主党派人士的事件发生后不久,1947年5月,国民党公然诬蔑民盟、民进、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为“暴乱工具”; 同年10月,又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行予以解散。这表明“使在蒋介石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归于破灭”,即标志着“中间路线”的开始破产。
(2)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①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当年召开制宪国大。11月15日,制宪国民大会在中共和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