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811史学小论文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西山会议派
【答案】西山会议派是指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出席会议的仅有中央执行委员8人(占总数1/3)、候补委员3人、中央监察委员2人。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并通电宣布停止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和国民党二大开会日期“应由本会决定”。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勃西山会议派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对其他一些人给予警告处分。但西山会议派无视二大决议,仍非法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2. 《孙文越飞宣言》
【答案】《孙文越飞宣言》是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宣言。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与孙中山会晤,商讨关于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
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3. 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由毛泽东主持隆重开幕,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经过充分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还有其他四项决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②采用公元纪年; ③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国旗为五星红旗。在各章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及政权机关、经济政策、军事制度、外交政策、文教政策的总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政治组织形式上的一个创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4. 商团叛乱
【答案】商团叛乱是指1924年商团头目陈廉伯反对孙中山的武装叛乱。1924年8月,广州革命政府扣留了商团私运的武器,并揭露商团头目陈廉伯的阴谋。陈廉伯以“扣械”事件为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借口,大造反孙反共舆论,并向大元帅府请愿,并进行罢市等作乱行动。孙中山采取了严厉措施,但仍交还武器给商团。10月,商团得到武器后,发动叛乱,占领广州。革命政府军队迅速平顶了叛乱。
5. 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6. 八七会议
【答案】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的主要内容有: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③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7.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和平与民主呼声的压力下,根据《双十协定》,召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民族党派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举行会议。参加会议人员在政治上实际代表中国社会中左、中、右三派,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国家政权主张关于中国前途的一场较量,会议中讨论的焦点是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军事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5项协议。这些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贯彻了和平民主的根本原则,在当时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使得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共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的认识,为共产党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力量,同时这次会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与当局进行斗争的范例,通过这次会议,共产党争取了中间势力,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8. 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土地改革运动是指1949〜1953年春,中共在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实施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是一场深刻、激烈的阶级斗争,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总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次土改与北方土改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中央明确提出保护富农经济,这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并防止乱打乱杀;有利于减少土改所引起的社会
动荡,使党和政府在政治上更有主动权;可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经过这次运动,共使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还分得大量耕畜、农具、房屋和粮食。这次运动使
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论述题
9. 评价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1)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
①1928年北伐打败了奉系军阀,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为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准备了前提。
②一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为改订新约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1926
年底,英国表态中国应有关税自主权。接着,美国表示愿意放弃在中国的关税控制和治外法权等。
③北伐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制造了万县惨案、九江惨案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决定进行改订新约运动。这也是一个独立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表现。
(2)改订新约运动的内容
①争取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国民政府经过一系列交涉,最终,美、英、法、德、挪威、荷兰、瑞等与中国签订了关税条约; 比、意、葡、日、丹麦、西班牙等国与中国条约期限已满同中国签订了新的友好通商条约。这些国家在条约中都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同时又都享有“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关税自主仍不能完全实现。取得关税自主权后,国民政府便开始取消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经过一系列交涉未果,后由于国民会议即将召开,为了能对大会有所交待,国民政府不得不在1931年5月4日宣布中止谈判,颁布了《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后因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而未能实施。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努力成效甚微。
②收回租界。在解决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问题的同时,国民政府便已经就镇江、厦门英租界、天津比租界和威海卫租借地同英、比进行谈判并将其收回。领事裁判权问题谈判中止后,国民政府正式进行收回租界的交涉。但因领事裁判权问题未能解决,阻碍了收回租界方案的实施。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改订新约运动被迫中止。1934年,中英、中美条约己届十年修约之期,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向英、美提出修约要求,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改订新约运动遂宣告结束。
(3)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的影响
①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改订新约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a.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小平等条约,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南京国民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b. 在一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c.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同时,改订新约运动也有其局限性,即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使中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