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2. 徐州会战
【答案】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1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3. 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4. 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
【答案】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是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22年在巴黎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下设旅法、旅德、旅比三个支部。其主要活动是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旅欧总支部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和领导旅欧华人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为争取中国革命的国际援助和支援国内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后因主要负责人陆续回国,逐渐停止了活动。
5. 《(共产党人)发刊词》
【答案】《(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为党建刊物《共产党人》写的著名发刊词。发刊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以来在党的建设上的历史,提
出了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以及在政治、思想、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第二部分是主要阐述了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各自的基本问题之间其相互关系。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了共产党十几年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6. 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不仅使中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7. 中共八大路线
【答案】中国八大路线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八大上确立的路线,大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増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8.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二、论述题
9. 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答案】(1)中国革一命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过程
①1927年由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进攻受挫,于是放弃进攻城市长沙的主张,决定沿湘赣边界向南进军,9月底部队在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改编。10月底,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改编军到达井冈山之后,开始攻夺县城,解放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恢复共产党组织,改造地方农民武装。到1928年,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③井冈山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同时农村根据地也广泛开辟,红军队伍扩大,
表明中国革命己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各派军阀间的持续不断的战争。从而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
②四个条件
a.1926年和1927年革命影响的遗留
b. 全国革命形势的必然发展
c.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正确性
10.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答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还在于其开辟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道路。
11.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作用分别如下:
(1)正面战场
①正面战场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为主,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一,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在抗战中的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对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作用非常有限。
(2)敌后战场
①敌后战场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的主战场,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战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