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 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 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 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 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②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③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④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年冬以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传媒的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实践中拓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工作道路,但这些探索和1956年新闻界的改革一样来去匆匆,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政治需要,淹没在阶级斗争的大潮中。

2. 简要评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答案】(1)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和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 )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②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包括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3)“把关”过程的实质①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③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3. 简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及国统区新闻事业膨胀的表现。

【答案】(1)国统区新闻事业在数量上膨胀起来。

①原有新闻媒介向“收复区”搬迁。

日本政府一宣布投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即开始筹划将国民党新闻机构向“收复区”转移。“收复区”各地国民党的军政机关、特务组织、御用报人,也纷纷出版了许多地方报纸。

②接管敌伪新闻媒介。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信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于是,原日伪新闻事业一转眼就并入了国民党反动新闻事业之中,许多日伪报纸改头换面成了国民党的机关报。

③改组和接管民营报纸。

(2)国民党新闻事业正式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并出现报业集团。

南京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党报企业化经营管理筹备过程的完成,自此,国民党各大型党报都组建了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制度管理报纸,形成一个个报业

集团。

4. 试论述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基本格局及不同网站的特点。

【答案】近年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迅速,整体形势呈现出生机勃勃、缤彩纷呈的一种景象。综合来讲,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基本格局为:

(1)以日报、杂志等为主的网络报纸。

以计算机联网方式迅速传递信息,使读者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更新。信息量大、权威性高、调阅速度较快,可随时看即时新闻。

(2)以通讯社为主的电子报刊

打破原印刷月刊在信息服务上受到的种种制约,不仅每天有新闻上网,而且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电子邮件传送新闻服务。可利用本社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及时、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

(3)以广播、电视为主的网络媒体

可以随时收看或收听节目,打破原来电视、广播节目所不具备的那种选择性与收看、收听时的顺序性,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保存。

(4)传统媒体组建的网络媒体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主流新闻网站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正规化运营,新闻的更新不仅开始定时,而且更新频率明显加快,而且这些主流新闻网站己经普遍开始使用国际通用的网络运行状况的即时统计报道系统,对网站的运行情况进入监测和分析,精确了解受众状况。

5. 怎样理解“八匹骡子办报”?

【答案】中共中央在抗战初期就要求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抗日报刊,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要在敌前和敌后创办各种地方性的通俗报纸,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天津失守后,抗日的小型报刊首先在华北根据地迅速发展。武汉沦陷后,这种报刊在华中、华南根据地又大量涌现,从1937年末到1939年,根据地抗日报刊多达700多家,晋察冀是其中最著名的地区之一。

1937年12月,《抗敌报》在河北阜平创刊,1940年11月改名为《晋察冀日报》,4开4版,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为了粉碎日寇的围攻和“扫荡”,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铁制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字盘改为只有3000个常用字。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藏下来,装好机器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夕,即游击办报。在敌人的“梳蓖扫荡’,、“铁壁合围”中,邓拓带领大家历尽千难万险,始终坚持出报。发行量曾达5万份,出至1948年6月14日停刊。

6.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他们所说的“反功能”指什么?

【答案】(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所说的“反功能”是指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他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