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633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之比较文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2.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和艺术、宗教、_______、_______、科学等学科的比较研究。
【答案】心理学; 哲学
【解析】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是指对于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文学和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和艺术、宗教、心理学、哲学、科学等学科的比较研究。
3. 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简言之,表征是通过生产意义。
【答案】语言
【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二、简答题
4. 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具有哪四个特点?
【答案】(1)异质性
这种旅行往往意味着让文本脱离熟悉的母语环境,通过译介进入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两相适应。
(2)跨越性
这种旅行其实质在跨越,是一个动态藕合调适的过程。
(3)体验性
这种旅行是文本的跨语境迁移,是一种文化移位,常常意味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参与交流的各方而言,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就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文化体验。
(4)间际性
这种旅行揭示了文学译介活动的主要功能,即是在推动文学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中,可以让不同的文学主体借助于译介而永远动态地处于异质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
5. 何谓大众文化,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如何?
【答案】(1)大众文化的含义
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2)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契机,其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日渐式微,经典文化受到挤压排挤,代之而起的是好莱坞大片、MTV 、通俗小说、时尚报刊、网络文学等“快餐文化”。甚至传统的比较文学和经典文学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众文化以及文化研究的影响和冲击。
6. 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答案】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外部研究
①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外进行,它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
②要对文本外的作家进行研究
a.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b.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细微而复杂,必须仔细鉴别;
c. 要研究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③文本外部研究还要做大量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文学社会学研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但是比较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
①词汇
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对此我们应进行鉴别。除了研究一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外,还应特别关注那些在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这一研究往往与套话研究相互关联。
②等级关系
形象学研究的重点不应在于追问形象塑造本身是否真实,而在于是否能够寻觅出异质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心理倾向、价值评判等。在这样一种深度的开掘之中,我们会发现“我”与“他者”之间隐藏着一种怎样的等级关系。具体说来,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研究。
③故事情节
在这里,形象往往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息。
7. 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答案】(1)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推崇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影响社会过程。
(2)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
要了解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必须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主题是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一米利特的《性政治》,米利特大胆地向名作家的权威性挑战,揭露出文学名作中的性歧视现象,并揭示出连文学大师们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性政治因素,发出了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必须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呐喊。米利特注重从研究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剖析文学传统中的性别形象差异,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并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
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己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批评家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女性经典作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提出新的阐释,同时也注意发掘被传统的文学史所忽略或被埋没了的女作家和作品,并且提出了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第三阶段,其发展趋向是对构建理论感兴趣,开始酝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突破。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一阶段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反抗传统文学史中的女性受压制被歪曲和被忽略开始,逐步发展到批判父权中心主义文化,探索女性的存在方式和社会价值。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来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在整个批评话语分析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