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839写作A之比较文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分为更小的元素,并把符号的形式因素称作_______,与形式相联系的观念或概念称作_______。

【答案】“符具”; “符指”

【解析】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对象。一个符号由“符具”和“符指”组成。“符具”指的是一个可被人感知的具体“形象”:“符指”指的是“符具”所指涉的物质对象的精神性概念。

3.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

【答案】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和接受研究等。

【解析】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构成了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比较文学研究的其他类型还有接受研究、阐发研究。

二、简答题

4.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哪些流派和特征?

【答案】(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②以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③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为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④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等人是20世纪最后20年乃至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

从比较的视域观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表示这一思潮有别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模式的“东方”马克

思主义的一些特征。“西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将批判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政党方面转移到哲学、文化和艺术方面。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一些传统,始终关注艺术、审美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坚持对艺术和审美做社会历史的评价和分析,也始终坚持结合美学批判与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毫不妥协的批判,坚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5.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6. 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己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中川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

7. 请简述“文化研究”的历史渊源。

【答案】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大致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这种思想资源历经全球范围的“理论旅行”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学术研究。从50年代末期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倡导算起,文化研究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

(1)英国的文化研究是从一个特定的流派,即伯明翰学派成长而来。伯明翰学派是英国学界的左派,他们希望寻找一种新的革命的可能性,就把注意力放到了社群文化和工人青少年的亚文化及各种流行文化中,这是知识界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大众文化,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纳入到研究视野里。

(2)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对于大众文化的正本清源和

理论建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中心的建立为文化研究在英国学术体制内部找到一个立足点,自此以后,文化研究在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3)80年代,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传到美国后研究范围被扩大和丰富,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惊人的影响力。英国的文化研究者主要是“新左派”,他们对阶级、流行文化、亚文化等问题感兴趣,而美国的文化研究者则左右两派兼容并蓄,其研究没有那么突出的政治批判倾向,他们借助于女性主义批评、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发展出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电影研究、传播研究、文化社会学等研究类型,使其成为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

(4)后来文化研究经过澳洲,再经由台湾、香港传人中国内地,中国过去没有这个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只有文学批评和文艺学的文化批评,但文化研究的内容显然要广泛得多。

8. 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 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答案】(1)接受的期待视野

接受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阅读前就己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是接受者在长期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接受文本前,已形成的期待视野渴望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做出某些超前的理解、估计与期待。

(2)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①清末,中国一度对俄国的虚无党小说情有独钟。这就是一个涉及接受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无党小说属政治小说之列,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清末的一些重要刊物如《新小说》等都刊过虚无党小说,大多描述虚无党人尤其是女虚无党人在革命或反专制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清末中国文坛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主要是基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热情。

②中国读者喜欢阅读情节曲折的小说,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无党小说,其布局大多悬念迭生,情节往往惊险曲折。对习惯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而言,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虚无党小说中的侦探小说与传奇小说尤其受中国读者重视,如《女党人》就被置于“侦探小说”栏下,更有不少虚无党小说带有传奇色彩。

③清末尤为看重以女虚无党人为主人公的这类小说,因为俄国此类小说对俄国本土专制主义的猛烈攻击,在当时深受专制残酷统治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除此之外,也与当时女权思潮的兴起有很大联系。

总之,俄国虚无党小说在清末的流行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的译介现象,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中国接受俄苏文学和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9.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