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823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汉英互译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
【答案】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
(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
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 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一一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2)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服务于一般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目的
这类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史前时期己经大量存在。比较文学更重视的是多边文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隐藏在种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
(3)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视域具有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即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
(4)比较视域不把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硬性类比
比较视域还要审视这种研究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这种研究是否揭示了某种文学关系。两个民族以上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既关注这种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关注隐藏在这种多样性背后的深层结构,即他们的共通性。
(5)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打破文学的界限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目标,人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文本,研究一定时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或总体状况。
2. 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答案】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冲
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比较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比较文学的既定格局,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这时“欧洲——西方”居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成为一种阻碍比较文学发展的陈腐论调而遭到唾弃。于是,解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人类学等学说,有了它们施展自己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批判“欧洲——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中心与边缘之间发生位移现象的规律,说明文化交流中心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这些文化理论正是比较文学发展的需要。开展这一类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学术界更新观念,排除障碍,促进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2)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针对着“欧洲——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它更接近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有利于描述当前文化演进的现实与未来走向。因而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它本身又有内在的矛盾。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绝对化,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应被否定,于是,文化相对主义也就陷于困境而失去其对于“欧洲——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依据。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吉列斯比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与局限》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交流对话为动力; 比较文学在19世纪局限于欧洲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跳出欧洲中心的传统樊篱,把跨文化研究列入正式课题,面临着多种文化和文学体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无论哪一个文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相对主义这个话题。吉列斯比的话道出了当前比较文学界热衷于文化理论探讨的原因和目的。
(3)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是比较研究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学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的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层面的话,那么,文学无疑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始终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其他种类,都是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因此,任何文学研究,只要当它企图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企图探寻其深层的意蕴和形成根源等问题时,也就是当它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超越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也就是引进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3. 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
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4.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5. 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哪些比较文学的意识?
【答案】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意识主要有:
(1)甲一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占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2)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和共同的语言(拉丁语),欧洲各民族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 中世纪后期,随着神权体系的松动、尘世兴趣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3)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遍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文主义”把欧洲的知识阶层和作家联合起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吸收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一方面试图挖掘和“复兴”古代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4)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使欧洲各民族之问的接触更加活跃。当时,法国是思想文化的中心,各国纷纷向法国学习,英国和德国也因其优秀的思想文化成就开始受到法国人的瞩目。欧洲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学的超国界说和“文艺的共和国”的观念随之出现。
(5)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经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
(6)在稍后于伏尔泰时代的德国,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开始萌生,莱辛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虽然莱辛尚不具备比较文学的自觉的学科意识,但他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