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大连医科大学伦理学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的一切变化

C.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D

【解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主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实质是指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3. 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A. 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 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 科学家之问的合理分工

【答案】C

【解析】在物质生产中,人们可以而且必须重复制造某一类产品,而知识生产的突出特点则是它的创造性,它要以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社会、新工艺为目标,不断创新是科学活动的生命。

4.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又从中国实际出发,说明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的关系是( )。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都是水果,反映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6. 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 抹煞意识同物质的差别

C. 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D. 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答案】B

【解析】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主张元神论并肯定物质是惟一的实在,但它把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否认意识的积极作用,把物质和意识混为一谈。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庸俗唯物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是非科学的世界观。

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个哲学流派。_者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同答。

8. 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

【答案】C

【解析】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和自然的纽带,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9.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并且与围湖造田使许多湖泊蓄水能力大大降低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 一因多果

B. 一果多因

C. 同因异果

D. 同果异因

【答案】B

【解析】因果关系是复杂的。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必然原因与偶然原因等。这多种原因的存在往往导致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情况。题干中的洪涝是结果,它是由降水量过大、植被破坏、河床淤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这正是一果多因的表现。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成是先十物质、先十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

二、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