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双语教育对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传承、保护及发展民族文化,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基础教育薄弱,彝族聚居的山区农村现代教育起步于建国以后,至2009年才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目前仍主要通用彝语。其小学阶段彝汉双语教学的推广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创新均有重要影响。但就彝汉双语师资培养的情况来看,唯有西昌学院开设与小学教育相关专业,且毕业生从事小学双语教师者职业者较少,无法满足凉山州基础教育需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虽定位为“为彝族地区培养优质小学师资”却未开设培养彝汉双语教学能力的课程或开展推进此能力发展的具体活动,也未进行提升彝族学生彝汉双语教学能力的校本研究,学生彝汉双语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该校小学教育师范生彝汉双语教学能力培养的困境,寻求走出困境的对策,为凉山地区彝汉双语师资的培养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彝汉双语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凉山地区小学彝汉双语师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对凉山民族师范学校教务处主任、彝语教师的访谈了解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彝汉双语教学现状、以及彝语教师在教学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通过实地探访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观察彝汉双语教师教育课堂,访谈学生,到凉山州教育局民族教育科、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访问主管双语教学工作人员,以进一步调查凉山地区双语教学实施政策要求、小学阶段生源情况、对双语教师的需求、彝汉双语师资职后培训等情况。
综合现状分析,本人认为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彝族师范生彝汉双语教学能力培养的困境为:
双语教育缺乏政策支持、学校筹建幼儿高等专科学校无暇顾及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管理者缺乏专业自觉与反思、缺乏双语教材与师资、缺乏专家指导理论整合等。
将以上问题与教师教育理论、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相结合,通过访谈彝汉双语教学专家、教授,本文为走出上述困境提出的对策为:
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化水平、使学生成为高质量的双语者,将推进彝汉双语能力与现行教学相结合、发展彝汉双语教学能力,将推进彝汉双语能力与教学实践、课外活动相结合,强化彝汉双语教学能力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