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德化民众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源。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走到了瓶颈,在高中教育中,不仅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理念,而且又受到了教学环境、条件和过程的影响,教师不能再一味作为教学的主体,“先教后学”的理念也着实不能对学生学习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现今,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无不体现着一种新的理念——“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学带教、以教促学”。本课题主要对新课改中的导学案模式在农村普通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进行探究。导学案模式的出现紧紧围绕着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先将设计好的导学案案卷发放给学生,学生依此进行扎实地预习,再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有效探究并达成共识之后,分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再由其他小组对此进行相应地质疑和补充,最终教师总结并加以辅讲。自己的语文课堂通过此种模式的教学的应用,成效显著。对学生来讲,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了起来,不再以上课为负担,达到了寓学于乐的目的;对教师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对教育而言,积极落实新课改要求,在师生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中,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但是,因为农村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农村高中教学资源的限制性,在导学案的推进中出现了很多从未有过的问题,致使导学案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从设计、教学、练习、总结、反思等环节中都出现了与众不同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比如没有多媒体作用于教学,很多资料无法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于师生,因此,只能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落实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再则,农村地区因为人口分散,高中学生主要以住校为主,学校受教学条件限制,有限的图书和不切实际的电脑学习致使学生对资料无法全面查阅,并且农村经济落后,家庭更不能完全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条件,因此,学生只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而淡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还有很多。
本课题在研究中,采取了一些资料的收集,从前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来看,有关导学案论述的著作中,讲高中语文导学案的文章约有7325篇,但能讲到农村普通高中语文导学案应用的论文总共约有325篇,其中学术期刊113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106篇。在这些研究中,因为所处地域不同,生源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因此都存在着差异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课题在研究本地区
农村普通高中导学案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上也就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章阐述农村语文教学实行导学案的意义。从学生、教师、新课改三个方面反映出语文导学案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主要阐述导学案在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应用可行性分析。在对城市和农村教学设施、学生个体、教师水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说明,为论文开展做好铺垫。
第三章重点详细阐述差异性下农村导学案语文教学实施具体环节。从理性上展开对语文导学案有效教学模式的分析。
第四章最后做出总结,阐述对农村语文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反思、凸显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