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保险硕士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通货膨胀目标制

【答案】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该目标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权), 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 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上或范围内一在通货膨胀控制得比较好的国家, 这是当局所认定的不可避免的(如对调动潜在生产力所必需的)通货膨胀率;对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则是当局认定可能实现的反通货膨胀的目标一以实现长期的价格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身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2. 信用配给(credit rationing)

【答案】信用配给是指借款人愿意支付规定利率,甚至更高利率,贷款人也不愿意发放贷款或将贷款数额严格控制在贷款申请额度内的现象。信用配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银行拒绝发放任何数额的贷款,即使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另一种是银行愿意发放贷款,但数额低于借款人的要求。银行之所以会拒绝发放高利率收益的贷款,是因为银行发现,那些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人,大多是投资于高风险项目,银行不愿意发放此类贷款是因为投资风险太大,如果投资失败,贷款就难以偿还,银行宁愿不发放任何高利率贷款而进行信用配给。银行从事第二种 信用配给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因为贷款规模越大,借款人从事那些难以归还贷款活动的动力就越大,而小额借 款者大都能偿还贷款,因而银行会在客户的借款要求减少一部分的方式来信用配给。

3.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 e-money )

【答案】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它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号对信用货币实施PC 存、转账、购买和支付,明显比纸币、支票更快速、方便、安全和节约。电子货币是一种电子化存储的货币,它主要是以借记卡、储值卡、储值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几种形式存在。

4. 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答案】计账单位是指用货币来衡量经济社会中的价值。货币价值计账功能的发挥,需要考虑的价格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经济社会中的交易成本。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货币的这一功能所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大。

二、简答题

5. 阐明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答案】首先, 马克思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他的论证是:(1)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 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 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2)商品价格有多大, 就需要有多少黄金来实现它;(3)商品与货币交换后, 商品退出流通, 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 从而一定数量的黄金, 流通几次, 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 有: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 马克思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假设, 即在该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流通中需要较多的黄金, 黄金从贮藏中流出;流通中有一些黄金不需要了, 多余的黄金退出流通, 转化为贮藏。也正是由于假设存在有这样一个调节器, 所以流通需要多少货币, 就有多少货币存在于流通之中。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并不一定必然存在这样的假设条件。

其次,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他指出, 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生来的。

纸币所以能流通, 是由于国家的强力支持。同时,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只有流通, 才能作为金币的代表。如果说, 流通中可以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定的, 那么流通中无论有多少纸币也只能代表客观所要求的金量。也就是说,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在金币流通条件下,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而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 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再次, 马克思还曾分析银行券的流通规律。认为, 这类信用货币的流通规律也服从于他根据金币流通所分析出来的规律。

6. 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经济含义?

【答案】(1)货币经济学中研究的货币需求是指有效的货币需求, 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在货币经济下, 由于货币是一种财富的代表, 如果没有限制条件, 人们持有它的意愿或欲望可能是无限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有限的。

①人们需要货币, 首先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它具有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个人生活, 都需要一定的货币作为支付准备。此外, 货币本身又是财富的代表, 人们可用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财富或资产。因此, 可将货币需求分为两大类, 一是对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求;二是对作为财富贮藏手段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持有多少货币, 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财富总量以及人们对货币和其他资产, 包括股票、债券等金融和房地产等实物资产的收益、成本作比较后来决定的, 也即人们持有多少货币, 取决于人们对各种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比较分析的结果, 以使自己的资产组合达到最佳。

②对一个国家来说, 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需求则要受到国民生产总值、财富总量及制度因素加信用制度、支付制度等制约。

(2)因此,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货币需求涵义。从宏观层面上讲,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在一定的资源约束和制度约束下, 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 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职能。从微观层面上讲, 货币需求是指有行为能力的经济主体在一定的财务约束下, 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 是经济主体在进行资产选择后, 在其认为的资产组合最佳水平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与行为。货币需求理论就是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内,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决定经济主体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 以及这些因素和货币需求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7. 简述选择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标准。

【答案】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

一是可测性, 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具有较明确的定义, 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获取有关变量指标的数据资料, 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二是可控性,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能够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三是相关性, 是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中央银行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 能够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8. 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对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案】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型以及结构性等因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都会使IS 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増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 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増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也不会再増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増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