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西方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别林斯基的思想转变问题。
【答案】(1)别林斯基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
①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艺术的概念》(1841)为代表;
②他的思想成熟期,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论普希金》十一篇(1843〜1845),《给果戈理的信》(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1848)为代表。
(2)普列汉诺夫关于别林斯基美学观点的“完全的转变”的看法
①普列汉诺夫承认别林斯基早期确实相信过纯艺术论,但并不主张诗只须顾形式而不顾内容; ②他在早期从黑格尔哲学所吸取的是它的“绝对理念”一方面,忽视了它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方面,因此他过分轻视艺术的主观性而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努力寻求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
(3)普列汉诺夫总结出来的别林斯基关于艺术的客观规律
①诗用形象来思维,应显示而不应论证;
②诗以真理为对象,它的最高美在真实与单纯,不美化生活;
③艺术所显示的理念应该是具体的理念,应具有整一性;
④理念与形式应互相融合;
⑤艺术作品的各部分应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4)别林斯基思想转变后的发展
在转变以后,别林斯基逐渐放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转到黑格尔的辩证观点;但是他在早期所定下来的五条客观规律却基本未变,只是对理念的具体性的理解有了重要的改变。
①别林斯基在他的思想发展中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这二者之间就有从现实生活出发和从理念或理念的变相出发之间的矛盾,也就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以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
②别林斯基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他的早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不“只在形式上”,不只是一种“外壳”,而是他的艺术本质观,典型观以及美的本质观的哲学基础,他的这些美学观点都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公式的发挥。
2. 简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答案】(1)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
即他的美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①理念
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称作“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②理念的内容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a.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b. 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c , 宗教介乎艺术和哲学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象思维,是用既含有个别形象又含有普遍概念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③“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与“存在”对立。
(2)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3)影响和意义
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带有进步性的。在这个潮流之中,黑格尔可以说是一个中流砥柱,他把理性提到艺术中的首要地位。
①抽象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虽是重要的,却不应只是以抽象的思想出现,而应化成有血有肉的感性形象,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依康德,“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
③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 黑格尔把理性因素看作是主观方面的。这与他强调理念的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在表面上好象是互相矛盾的。但是这里舍看一个辩证的道理。就其作为客观世界的根源来说,理念是普遍的逻辑范畴,是万軎万物后面的理,所以是客观的。就其作为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的推动力来说,绝对精神即理念同时也是主观的。
b. 存在于人心中的理念(真理认识,理想,愿望)必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否定它原来的片面性,才能变成统一的整体,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须经过主观与客观(即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和统一,包含艺术在内。
(4)评价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定义包括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三个基本原则,足见它有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概括性。但是由于它的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它就必然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所犯的首尾倒置的基本错误。
3. 简要介绍毕达哥拉斯学派。
【答案】(1)盛行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2)基本观点: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4)影响
①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②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
(5)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①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音的质的差别都是由发音睞方面数重的差别所决定的。
②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重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
③这派学者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因而形成所谓“诸天音乐”或“宇宙和谐”的概念,认为天上诸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
④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提出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看法:
a. “小宇宙”类似“大宇宙”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看。 b. 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
(6)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美学, 里想对柏拉图,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专心钻研形式技巧的艺术家们,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4. 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舍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汷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票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阼只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阼,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睞,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愔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