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828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1)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硫化作用

【答案】硫化作用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硫细菌的作用将硫化氢氧化为单质硫,进而氧化为硫酸的过程。参与硫化作用的微生物有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单质硫、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及多硫磺酸盐,产生硫酸,同化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硫磺细菌将硫化氢氧化为硫、并将硫粒积累在细胞内。

2.

【答案】在最适温度范围内,

温度每升高

系数

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通常在之间。酶促反应的

酶促反应速率可相应提高倍,通常用温度

表示温度每提高酶促反应速度相应提高的因数。

3. 噬菌体的效价

【答案】嗡菌体的效价是指在血细胞凝集试验计数时分别将红细胞与一系列10倍稀释的病毒样品混合,再观察结果,能引起血细胞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或稀释倍数的倒数)。

4. 发酵

【答案】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此过程中有机物仅发生部分氧化,以它的中间代谢产物(即分子内的低分子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释放少量能量,其余的能量保留在最终产物中。

二、简答题

5. pH 对酶活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pH 对酶活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

(2)过高、过低的pH 都会影响酶的稳定性,进而使酶遭到不可逆的破坏。

pH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对酶和底物两者的影响来实现的,所以酶的最稳定pH 与酶促作用的最适pH 有时并不相同。但一般来说,酶在其作用的最适pH 下是稳定的。

6. 何谓内源呼吸,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利用微生物的内源呼吸期有何优缺点?

【答案】(1)内源呼吸的定义

内源呼吸是指由于外界营养物被耗尽,细菌因缺乏营养而利用贮存物质进行的呼吸。内源呼吸期细胞生长速率为零,而死亡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加快,细胞形态多呈衰退型,许多细胞出现自溶。

(2)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利用微生物的内源呼吸期的优缺点

①优点

在这个时期可以获得既具有较强的氧化和吸附有机物的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的活性污泥。

②缺点

处理过的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浓度固然很低,但由于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能力很差,所需反应时间较长。

7. 水是微生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水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主要有那些?

【答案】水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如下:

(1)参与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

(2)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3)因为水的比热高,是热的良好导体,能有效地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并及时地将热迅速散至体外,从而有效地控制细胞的温度变化;

(4)保持充足的水分是细胞维持自身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

(5)微生物通过水合作用和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结构。

8. 什么是河流自净?河流为什么可以实现自净?湖泊受纳了生活污水,为什么不能自净?

【答案】(1)河流自净的定义

河流自净是指污染物随污水进入河流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河流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的现象。

(2)河流自净的原因

河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体更新较快,使得污染的浓度可以快速降低,另外水体的流动増加了污染物与徽生物接触的机会,使得污染物得以降解,总量减少。净化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物理净化

污染物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

②化学净化

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

③生物净化

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

(3)湖泊受纳了生活污水不能自净的原因

①湖泊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污染物不能很快和湖水混合,易在局部形成污染。

②当湖泊平均水深超过一定深度时,由于水温变化使湖水产生温度分层,当季节变化时易出现翻湖现象,湖底的污泥翻上水面,所以湖泊收纳了生活污水不易自净。

9. 平板表面涂布法操作步骤是什么?

【答案】平板表面涂布法操作步骤如下:

(1)稀释样品:方法与稀释平板法中的稀释方法和步骤一样。

(2

)倒平板:将融化并冷却至

上旋转涂布均匀。

(4)培养:送恒温培养葙培养,如果培养时间较长,次日把培养皿倒置继续培养。

(5)结果观察:待长出菌落,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左右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凝后即成平板。(3)涂布:用无菌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经适当稀释的样品液于平板上,用三角刮刀在平板

三、论述题

10.何谓全酶,其中的各个组分有什么功能?

【答案】⑴定义

从化学组成来看,酶可分为单成分酶和全酶两类。前者只含蛋白质,如脲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核糖核酸酶等。而全酶除了蛋白质(酶蛋白)外,还要结合一些被称为辅基或辅酶的热稳定的非蛋白质小分子有机物或金属离子,全酶一定要在酶蛋內和辅酶(或辅基)同时存在时才起作用,单独存在无催化作用,如各类脱氢酶和转移酶等。

(2)各组分的功能全酶有3

种形式:

①酶蛋白起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加速进行的作用;

②辅基和辅酶起传递电子、原子和化学基团的作用;

③金属离子除传递电子外还起激活剂的作用。

全酶中的非蛋白成分可以是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或者是由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组成。通常把它分为辅酶和辅基,其中与酶蛋白结合紧的,称为辅基;与酶蛋白结合不紧的,称为辅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