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6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资源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地租

【答案】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地租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可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③按西方经济学理论可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及经济地租。

2. 土地信息系统

【答案】土地信息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规划、计划、各种遥感图像、地形图、摔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统计处理、分析、评析、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下程。

3.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

4.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5.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6. 科斯定理

【答案】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即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二、简述题

7.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评价有哪些主要指标? 常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答案】(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评价的主要指标

土地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土地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土地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土地标志变异指标(极差、平均差、标准差、标志变异系数)。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评价的分析方法

①土地综合指标分析基于动态监测得到韵数据经整理后,计算土地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土地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土地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土地标志变异指标(极差、平均差、标准差、标志变异系数)和进行的统计分析。

②土地动态分析应将监测得到的数据加以整理或动态数列(土地绝对数动态数列、土地相对动态数列、土地平均数动态数列)后应用动态分析指标(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序时平均数、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③巨地指数分析又称因素分析法,用以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的土地现象总体数量的综合变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获得监测数据编制土地总指数(土地综合指数、土地平均指数)和土地指数体系,并借以进行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推算,以及假定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测定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方面和程度。

④巨地平衡分析是研究土地现象之间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来讲借助于平衡表和平衡图进行分析(单项平衡、综合平衡、联系平衡)。

8. 如何进行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1)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土地使用者以向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支付出让金为代价而原始取得的有限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2)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取得方式主要有拍卖、招标、协议、挂牌。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挂牌方式; 没有条件,不能采取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其他用地,地方性法规规定应当采取拍卖、招标、挂牌方式的,依其规定。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国家所规定的最低价。

(3)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确定的土地使用期不得超过国务院规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土地使用者应当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60日内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申请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

9. 空间数据库有哪些特征?

【答案】空间数据库的数据量大,不仅有地理要素数据,还有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且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主要特征有:

(1)数据集中管理。数据库集中控制和管理有关数据,可保证不同用户能够共享数据。 (2)数据冗余度小。数据冗余度是指数据的重复存储。数据的冗余存储,既浪费存储空间,又易出现数据的不一致。

(3)数据独立。数据独立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应用程度具有相互独立性。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的改变不影响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也不随数据库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4)数据保护。数据保护是指防止数据丢失和失密、随意更改或越权使用数据,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10.简述我国当前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

除去约占27.34%的未利用地,含荒漠、永久积雪、冰川和岩石裸露山地等,及3.71%的城市、工矿、水利、交通用地外,只有68.95%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若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印度(55.5%)、日本(44.0%),但高于原苏联(10.2%)和加拿大(4.7%)。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所造成的。此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耕地分布很不均衡,全国85%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22个省份,15%的耕地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各省(自治区)(不包括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因此,垦殖系数在省际存在明显的差异。

(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我国森林总蓄积量97.89亿m ,占世界总蓄积量3840亿m 的2.55%。我国森林每公顷平均33

333蓄积量为96m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4m )。我国人均森林蓄积最为8.6m ,低于世界平均水

3平(71.8m )。

(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耕地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土地沙漠化严重。

(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设用地的面积在不断地增加,1986~1995年全国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500万hm 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10年共占耕地966万hm ,而耕地的面积却不断地减22

22少,20世纪50年代人均耕地面积为0.2hm ,预计2030年将降至0.05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