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9汉语言文学基础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说?

【答案】(1)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他的戏剧和诗歌创作,都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被认为是英语文学的典范。四百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整理、翻译、上演、评论,据统计,它们所涉及的语种仅次于《圣经》。后世的许多作家,都对莎士比亚怀有一种高不可及的感叹。比如歌德就曾经告诫埃克曼:“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太狭隘了。”他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更集中表述了后人对莎翁既崇拜又难以彻底解读的复杂心境。20世纪的T.S. 艾略特也认为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正确。

(2)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活动,构成了“莎士比亚问题”

莎士比亚的作品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就已经基本上是其剧作的全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却没有太多的记载。也许正是因此,始终有人怀疑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存在过。从而构成了所谓的“莎士比亚问题”。无论是理论家还是普通的欣赏者,都可以看到一个“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但是后世西方的喜剧创作,事实上更多效法的是莫里哀,而不是莎士比亚。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确实与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精神氛围相关,而那氛围,已是不可重复的。

2. 如何理解“世纪末”是欧美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答案】(1)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

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俄国、挪威等国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2)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人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立之势。

3. 奥尼尔的戏剧如何展示现代人的人生困境?

【答案】尤金•奥尼尔关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的戏剧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代自我的特征与生存困境。《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作。在这部三幕剧中,奥尼尔赋予了一个古老的关于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以鲜明的时代气息。

(1)对现代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揭露

这部戏由三幕组成,每一幕有两场,全剧三幕,一场室内,一场室外,它们分别以农庄和大路为背景,象征着该剧表现的几种对立的矛盾:陆地与海洋,庄园生活的现实与四海漫游的海员梦,约束与自由等。以天边有无的节奏性变化,暗示人物及其梦想间的变化,表现“渴望与失望的交替”,揭露出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调和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在“天边外”。

(2)对现代人的道德困惑的揭示

困扰现代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的自我困惑,这也是奥尼尔的困惑。奥尼尔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社会的一个重大转型时期。精神信仰的崩溃带来整个西方社会道德秩序的紊乱。从表面上的物质丰富和经济繁荣,奥尼尔看到了人类内心的日益贫瘠和荒凉。人的灵魂、人的精神追求正在疯长的物欲中被渐渐吞噬。作品中罗伯特的对话揭示出现代人的道德困惑,即自我意识中多种道德观的并存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浪漫主义的自我实现梦想与为他人牺牲的基督教道德都在指导着罗伯特行为,影响着他的人生。当二者以互相排斥的形式出现在罗伯特的生活中时,便构成了罗伯特的痛苦和不幸的根源。从对话中的“也许,我想”等字眼可以看出罗伯特的内在迷惑。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寻找和追求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什么样的选择能带给自己幸福。他的自我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

(3)多重性的善给现代人带来自我内在分裂和斗争

《天边外》的主题并不仅限于展示一个偶然性的冲动所造成的后果,如果将人的命运置于偶然的运气的操控下并进行大肆渲染,无疑会贬低人的主体地位和剧作家的智慧。奥尼尔在《天边外》中所揭露的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现代人的悲剧。罗伯特的困惑折射出每一个因失去上帝而失去灵魂依托的现代人的通病,西方的现代自我

产生于对多种道德源的不同程度及不同组合性的继承与吸纳,形成了多重性的善和多重性的自我。由于缺乏一种核心精神支柱的支撑,多重性的善给现代人带来自我的内在分裂和斗争。

4. 请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异同。

【答案】(1)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时代的产物,带有反判精神和民主思想,都具有纪实性。

(2)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

①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不肩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例如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并不醉心于现实世界的精雕细琢,全篇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光明和未来的热心向往,对理想世界如醉如痴的讴歌。而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通过这一篇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血泪史,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人物形象,因为现实中的坎坷遭遇,而满怀悲愤,因而在梦中畅游天姥,与神仙同歌同舞,如痴如醉,保持了心灵上、精神上的超越一切霸绊,极端自由的可贵的内核。而杜甫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则颠簸在现实的战火与坎坷之中,目睹的是“夜吏捉人,老翁逾墙,老妇哭诉”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历的是“天阴雨漏,娇儿饥哭,破被如铁”的穷人遭遇,痛苦、眼泪、呻吟,一切都是现实中人物的活生生再现。

③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通篇包裹着气冲云宵的镑礴气势,手法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语言上多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手法。在一派超现实的幻想之中,营造出一幅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图画。而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鲁镇临近除夕的节日氛围和鲁四老爷的书房的细腻的描绘,对整个故事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客观的叙述,对祥林嫂从外貌、肖像到内心和灵魂的逼真的刻画,都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来展示的。

④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