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缓冲对

【答案】缓冲对是由一种弱酸与这种弱酸的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血浆和红细胞都含有强有力的缓冲物质。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的缓冲效率最高。

2. 心电图

【答案】心电图是指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它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在疾病诊断及体检时,心电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

3. 力量耐力

【答案】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途径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力量耐力可以依赖于一定负荷的科学训练而增加。

4. 缩短收缩

【答案】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有

:等。在上述缓冲对中,

以血浆中

二、问答题

5. 简述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性。

【答案】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主要有:

(1)特异性,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性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2)多样性,机体可针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抗原,分别建立起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记忆性,当异物抗原再次入侵时,可产生快而强的再次免疫应答效应。

(4)耐受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有保护性的免疫耐受。

(5)自限性,异物抗原激发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自我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扩大

和累及正常组织。

6.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1)血浆渗透压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是指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值约为300mmol/L。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即: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①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80%来自于Na+和Cl -, 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数量少,所产生的渗透压小,在血浆蛋白中,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蛋白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

(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如果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将下降,可因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肿。

7. 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答案】(1)运动性蛋白尿的概念

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微量的蛋白质,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来,被视为尿蛋白阴性。但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

(2)运动性蛋白尿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尿蛋白阳性率及尿蛋白量与运动强度、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运动生理学界常采用这一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监控。

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大时,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性蛋白尿,而且尿蛋白量随之增加。

②观察运动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机体适应能力差,则尿蛋白阳性率增高,而且尿蛋白量也增加。

③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同一个体在完成相近运动量时,尿蛋白量相对稳定。当训练水平提高时,尿蛋白量减少。运动后尿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不宜在不同人之间用尿蛋白指标来比较其负荷量、训练水平和机能状况;而对同一个体来说,尿蛋白却是一个很灵敏的指标。

8. 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答案】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如下:

(1)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的浓度),使肌浆中的浓度瞬时升高。(肌质网中的浓度远远大于肌浆中结合,浓度升高后,肌钙蛋白亚单位C 与

引起肌妈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原肌球蛋白滑入

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2)粗肌丝上的横桥与肌动蛋白分子上暴露的活性位点结合。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

①激活了横桥上的ATP 酶,使ATP 迅速分解并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

②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 带中央移动。然后,横桥自动与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分离,并与新的活性位点结合,横桥再次摆动,拖动细肌丝又向A 带中央前进一步。如此,横桥头部前后往复地运动,一步一步地在细肌丝上“行走”,拖动细肌丝A 带中央滑行。肌肉收缩时形成的横桥数目越多,肌肉的收缩力量也就越大。

(3)当肌浆中的

泵入肌质网内,使肌浆中浓度升高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被激活。在钙泵的作用下,肌质网把浓度降低,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 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肌丝回至肌肉收缩前的位置,肌肉舒张。

9. 如何认识人体衰老产生的机制?

【答案】目前关于人体衰老产生的机制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代谢产物交联学说

代谢产物交联学说认为异常或过多的生物大分子交联是衰老的原因,机体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可以通过共价键结成难分解的聚合物,而不能在体内发挥正常功能,并且对细胞产生严重损伤,可以引起组织理化性质改变、酶活性降低、蛋白质合成障碍以及废物累积等,最终导致细胞的衰老。

(2)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在机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应能力,而且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对蛋白质、核酸、脂质等产生伤害作用,从而导致机体的衰老。环境中氧自由基也可损伤蛋白质、DNA 、生物膜、线粒体等加快人体的衰老进程。

(3)线粒体DNA 损伤说

线粒体DNA 损伤说认为线粒体的变性、渗漏和破裂都是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线粒体DNA 损伤时,将影响细胞的能量供给,同时也使线粒体产生更多氧自由基。线粒体DNA 的突变几率很大,且这些突变以不同方式影响线粒体的功能。

(4)细胞有丝分裂学说

细胞有丝分裂学说认为细胞増殖次数与染色体末端维持其稳定的端粒长度有关。人体二倍体细胞染色体一般可复制次数低于

Hayflick 点时,细胞停止复制。

因此染色体端区长度就成为人类体细胞的生物学年龄标志。

(5)遗传控制学说

次,端粒DNA 会随分裂而不断缩短,当缩短到一定程度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