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财政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劳动力作为一种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和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一样,是一次性转移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小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2.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一方面,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资本积累与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积累的不断增大、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为了减少这种压力,资本家只得更多地积累。正是这样一种机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加剧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3.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

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保持必要的数量,不考虑企业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光卖尽,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而让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而且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质可以转化为量,更高的质代表更多的量。没有质的优势,仅仅靠落后的量是无用的,量的优势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国有经济保持必要数量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主要力量用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和分布更加合理上。每一个企业和行业都要加速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成本。必须看到,不论任何行业和企业,不论其规模多么大,如果素质不高,长期拿不出好产品来,主体地位是很难保持的。所有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都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搞好国有企业。

4.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办法。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推动我国二元经济走向现代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确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解决。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缓解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主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来实现。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

二、简答题

5. 简述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可能性的原因。

【答案】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运行可以承受的不平衡,即虽然存在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且具备趋向平衡的稳定性,因而是可以承受的。二是经济运行不能承受的平衡,即这种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导致经济运行的无序和不稳定状态。只有后一种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才称作失衡。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可能性的原因在于:

(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失衡。

(2)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

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分散决策,其活动不可能完全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日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是失衡的可能性。

(3)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甚至失衡。

除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6. 简述股份公司出现后资本主义企业财产关系变化的新特点。

【答案】股份公司是一种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把分散的和独立的单个私人资本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的企业制度,它是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创新。在股份公司出现以后,资本主义企业的财产关系已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来讲有以下新特点:

(1)资本雇佣劳动仍然是企业所有制关系的本质。但是,在现代股份公司高度分散化的产权结构中,工人、管理人员通过持有一定份额的股份也兼有资本私有者的身份。

(2)其所有权的分散化,以及同此时相联系的所有权证券化、市场化,使得任何一个所有者都无法绝对控制、支配企业,也没有必要去支配、控制企业资产,所有者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将自己的则产交给最会经营管理企业的人来管理,以实现资产价值的增殖。

(3)传统意义的资本所有权包括所有、占有、收益、处置等完整的权利,在现代股份公司,资本所有权内部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对许多企业出资者或资本所有者来说,‘言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在分享收益和最终处置财产的权利上,它虽然是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人,然而也不能直接支配、任意使用企业的财产。

(4)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经营活动、财产处置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控制力已经不存在。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索取企业剩余利润仍然是资本的本质,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所有权形成了对经营权的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中,私人所有权仍然是构成公司中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或约束的重要基础。

因此,股份制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改变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本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7.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其作为经济范畴,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