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807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购买劳动力的资木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力一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其价值转移方式是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的。物质更新方法为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 在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较快增长,因此我们可以使生产资料生产脱离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而单独地增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较快增长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应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相应地,制造生产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又应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承认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相反,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这是因为,首先,在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必然要依赖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来提供; 其次,制造生产资料只是提供生产的手段和条件,它本身并不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必然还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发展所提供的市场。
因此,可以使生产资料的生产脱离消费资料的制约而单独的增长的说法是错误的。
3.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4. 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质内容,因而不变资本实际上就是固定资本。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械设备、生产下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但是它的价值是逐渐损耗、逐次转移到生产的产品中的,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与其相对应的是流动资本。区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意义主要在于考察资本的周转时间与速度。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一次性转移,有的是多次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与不变资本相对应的是可变资本。
可以看出,圆定资本与不变资本在形式是有共同点,但是其所表达的内容与反映的问题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它们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二、简答题
5. 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案】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
(1)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2)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6. 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案】(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一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