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807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购买劳动力的资木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力一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其价值转移方式是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的。物质更新方法为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 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所以,“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3.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

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4.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答案】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形成时提出的论点,包含犷两层意思:一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 二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1)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封建制度内部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兴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①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一些条件较好的手工作坊的行东日益富裕起来,终于转化为最初的资本家; 而一些帮工和学徒则成为雇佣工人。与此同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破产的行东,最终连同他们的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于是封建行会组织逐步瓦解。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这样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商业资本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而且还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小商品生产者,最终使其完全丧失独立地位,实际上变成了雇佣工人; 而某些控制小商品生产者的商人即包买商,则变成了工业资本家。

②封建社会末期,货币地租代替了实物地租,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变为单纯的契约关系,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两极分化急剧发展,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成为农村的无产者和半无产者; 少数人发财致富,成为农村的资产阶级一一富农。农村中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产生。

(2)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代表了进步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 而代表腐朽生产关系的封建主义制度此时就竭力阻碍和限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主义制度的束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①资本原始积累。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资本主义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暴力以及广大劳动阶级的苦难。这种变革的序幕就是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通过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制度经过儿个世纪的发育和发展,到18世纪初期和中期逐渐壮大。一方面,以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为主要过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逐步完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丁基础; 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新生的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措施。所以,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先进国家先后发生了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先是从工业领域开始,逐渐扩展到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并在每个领域都实现了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从而对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