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不仅是一种质的转化,而且二者在量上也不相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全部预付资本,不管是劳动资料,还是原材料和劳动力,都要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即固定资本中未曾磨损的价值部分,虽然不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但由于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它们也就都被看作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一来,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了。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白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即转化为了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因此,说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是一种质的转化是正确的,但是两者在量上是一样的。
2.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答案】第一个条件是错误的,第一个条件是正确的,因而整个说法是错误的。理由分析如下: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这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有剩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即I (c+v+m)>Ic+Ⅱc ,把公式两端Ic 减去,得到I (v+m)>II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I (c+m+m/x)>I(v+m/x),即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这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即为II (c+v+m)>I(v+m/x}+II(v+m/x},把公式两端都减去II (v+m/x),得到II (a+m+m/x)>I(v+m/x)。
3. 资本的部门间竞争,导致利润率的不平均化,甚至高低悬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的部门内部竞争,最终会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是不同部门的企业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的竟争。资本围绕着利润率高低在不同部门间流入与流出,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化。在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十资本外流,生产能力下降,
商品供应减少,价格会上升,利润和利润率会升高;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入,使生产能力扩大,商品供应增加,价格趋于下降,利润和利润率会下降。这种资本在部门间围绕利润率高低所进行的自由流动,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最终会导致各部门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均衡,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4.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因此虚拟资本的价格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虚拟资本是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
但是,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因此它不随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而变动,而呈现出相对独立性。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1)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2)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3)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简答题
5. 结合实际,分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特点。
【答案】(1)卖方市场
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甚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决。在社会实行价格管制或配给制的情况下,价格和数量基本不对供求起市场调节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种低交易量的短缺经济中的“平衡”。
(2)买方市场
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价格通常趋于下降。卖方不仅可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而且可以通过改善其服务,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来参与竞争。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3)特点分析
卖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
术、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加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带来市场的繁荣,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是,若供应过多地超越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的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会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加大。
6. 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
【答案】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分为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1)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竟争
所谓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是指垄断性企业与部门内部及外部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以外,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中小企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中,垄断大企业总是力图排挤、掠夺或控制中小企业,其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大企业垄断市场的日的在于控制产品价格以提高利润,但是较高的价格和利润又会诱使新企业的进入,因而,较高的进入壁垒是维护垄断企业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②通过转包形式控制中小企业。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对本部门或相关部门中的中小企业实行直接控制,如通过转包制度或订立购销合同等方式,把一部分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去做,从而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这种做法有利于垄断企业提高其利润率。
③通过买方垄断掠夺中小企业。几个占有较大市场购买份额的企业之间形成勾结,通过联合行动行使买方垄断,压低供应品的购买价格,牺牲卖者的利益来谋取买者的利益。
(2)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以下两个领域中展开:一是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二是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
①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a. 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垄断企业进行价格协调的同时,可能继续进行公开的或隐蔽的价格竞争。任何垄断性的勾结定价都是若干大企业激烈竞争中所达成的暂时妥协。一旦寡头垄断形成,参与寡头垄断的大企业又会产生新的竞争动机一一欺骗其他公司暗地降低价格或增加产量,以扩大自身的销售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
b. 表现形式之二是垄断企业之间还进行着广泛的非价格竞争和市场外竞争。非价格竞争通常和寡头垄断勾结定价结合在一起,把垄断企业的竞争纳入较安全的轨道,因而成为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的主要形式。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促销竞争、产品质量竞争、服务方面的竞争等。市场外的竞争主要是垄断企业在市场外进行争夺原料、技术专利、熟练工人、专业人员、运输条件和优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