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大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江苏省公务员考核的三种模式

【答案】江苏省设计了全省公务员量化考评测评体系的三套体系模式:一是基本模式;二是动态模式;三是简约模式,以量表形式分别表达其体系框架,供各地、各部门选择运用。

(1)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一般适用于市(含市)以上机关尚未实行政府目标责任制的部门和单位。测评体系设计包括四个部分。

①制定考评指标体系,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虑到公务员考评工作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将考评指标分解为二级,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可以制定三级指标。二级指标的确定,主要满足考评的有效性与可测性,兼顾可行性。二级指标维度(也称“考评项目”、“考评因素”)的数量要适宜。目前实施量化考评的单位,二级指标维度最少的为10个,最多的为25个。

②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依据是组织目标与价值取向„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要求与经济组织有显著区别,对公务员“德”有严格的标准。所以“德”应在指标体系中占重要的位置和一定的权重。目前,公务员考评“以实绩为导向”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一般来说,机关级别越低,越贴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公务员工作实绩的表现就越具体,考评指标体系中“绩”的权重就越大。江苏省实施公务员量化考评的部门,“绩”的权重均占35%以上;一些基层单位其权重占到40%〜60%。

③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公务员职位的高低及性质有关,以职位分析为依据。从职位高低看,二级指标“理论学习、政策水平、组织协调、应变能力、工作效率、总体绩效”的权重,领导职位高于非领导职位;“团结协作、诚信服务、创新能力、调研能力、完成任务数量质量”的权重,领导职位低于非领导职位。对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和单位而言,与专业工作直接相关的指标权重相应高一些。

④确定考评指标的等级分值,是指将所有的考评指标按照统一的规格分为若干档次,并对各个档次赋予固定的分值。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分为4档,有的分为10档。各档次分值之间的级差,有的是等量的,有的是不等量的。分值的表达,有的是百分比,有的是百分制。这些做法之间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不过,由于目前量化考评的精确度还达不到10个档次的程度,而且公务员考评结果也只有4个档次,一般分4个档次。

基本模式二级指标的数量与内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指标等级分值,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确定。

(2)动态模式

公务员量化考评测评体系的动态模式一般适用于县、乡机关己经实施政府目标责任制的部门和单位。它是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修改与变动形成的。其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施政府

目标责任制的单位,机关管理己经发生重大的变化,量化考评必须与其相配套;②基层机关与上级机关工作特点的重大区别是面向经济生活第一线,工作目标易受经济变化的影响,突发性、临时性任务较多,公务员绩效对经济和社会能产生较直接的影响;③基层部门和单位的类别较多,工作性质比较复杂,人员考评呈现多样化特征。

基于以上因素,江苏省对基本模式作了下述修改:

①在量表中増设了“动态指标”栏。该栏目中的各项指标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增减。该栏内的指标不占“百分考评”的权重,其指标个数、分值占年度考评的比例一般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规定,以“加分”或“减分”计入年度考评总分。

②政府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地方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职能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将“职能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并入考评指标“绩”, 增设考评指标“地方政府重点任务”。其权重一般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规定。

③增设考评指标“关键事件”,列入“动态指标”栏。

④増设考评指标“考评计划外任务”,列入“动态指标”栏。

⑤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对“关键事件”、“考评计划外任务”的范围作出规定„

(3)简约模式

公务员量化考评测评体系的简约模式是在动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简化。该模式适用于试点或实施量化考评时间不长的部门,也适用于以绩效为主导、注重实现当期目标的单位。

这种模式的主要依据是:

①绩效管理以“结果为本”理念作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作为依据,强调组织中的人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己经将自身的德与能“内化”至祖织绩效之中,故以考评人做的事来反映和折射人的“德”与“能”是现实有效的途径。

②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德”只能作定性的评价;对“能”的定量测量在多数部门和单位还缺乏条件;量化考评试点单位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比较适宜。考虑上述因素,江苏省撤掉量化考评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德”与“能' 单独作定性评价,评价得出的等次折算为相应的分值,纳入年度考评总分,其比例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规定。

二、思考与分析

2. 2007年7月16日,中共山西省纪律检査委员会、山西省监察委员会在太原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黑砖窑”事件涉及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失职、渎职的处理情况。作为极端恶性事件,山西省对在该案中负有相关责任的95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有关部门决定给予洪洞县副县长王振俊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建议给予其行政撤职处分;给予洪洞县广胜寺镇原党委书记、现任尧都区副区长段春霞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建议给予其行政撤职处分。然而,据媒体披露,段春霞被撤职后,在任副区长时的办公室仍一直归其使用。被撤职仅两个月后,即出任临汾二中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2008年3月,距撤职不到一年,在未经公示下,段春霞就被尧都区任命为区长助理。在公众的强烈质疑和争议下,尧都区取消了该任命。同时,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也已复出,并担任该县县长助理一职。

[1]“黑砖窑”案被撤官员复出折射出问责制的哪些弊端?

[2]如何才能防止这种被撤官员“带病出山”的现象?

【答案】[1]问题官员悄然复出的现象不断,广大民众和舆论对这种“今天免职、明天复出”的轮回游戏早己厌烦。原本试图通过建构完善的行政问责制,体现出一个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相反,随着问题官员频繁复出的数量日渐增多,其凸显的弊端却日渐突出:

(1)问题官员频繁复出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损政府的公信力,破坏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不难发现,每一次问题官员的复出,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宄其缘由,是这些复出的问责官员都是在一种非常态、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下被任用,这个复出的过程没有公之于众,自然会让老百姓觉得政府有暗箱操作之嫌疑。这种人事任免公平公正的法定程序的缺失,也自然会影响和破坏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

(2)问题官员的频繁复出会日渐稀释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热情。我们知道,官员问责制的完善和建设有赖于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也只有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对政府的行为提出质疑并实施责任追宂,才能増强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和调适性。然而,随着问题官员接二连三的“东山再起”,广大民众其对政治的厌恶之情会油然而生,随之生成的政治逆反心理必然会使得其政治参与、政治监督的热情逐渐减弱,甚至会呈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心理表征。

(3)就官员自身而言,问题官员的轻易复出会造成一种暗示,即问责本身的弱化和对其他官员警示的弱化。问题官员频繁轻易的复出,不仅没有达到问责的效果和实现惩罚的初衷,反而给其他官员造成这样的暗示,即“问责风暴”就像一阵风,只要躲过风口,过后一切安全。这不仅使得问责流于形式化,更重要的是对其他官员也没有任何警示和教育意义。

(4)问题官员的频繁复出折射出“人治”的色彩,有悖于现行的法治精神。目前看来,尚未形成一套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官员复出机制,犯过错误或违过规的问题官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曲线做官”、“异地做官”,有的甚至重回重要领导岗位,并掌握各种实权。很显然,在没有保证程序透明和公正的前提下就再次安排上岗,某种意义上,其必然呈现出“人治”的特征,这是有悖于现行的民主法治精神的。

[2]问责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公共行政领域,这显示中央领导秉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