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913儿童发展与教育概论[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答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的主要表现为

(1)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与此同时,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并存

在某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 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4)高傲和自卑并存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 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

各个方面。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2. 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各有哪些优缺点?

【答案】(1)横断设计

①横断设计的定义

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②横断设计的优缺点

横断设计的优点是持续时间较短,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并易于控制有关的因素。因为只要短时间就可以收集数据,所以相对纵向设计来说成本低、费用少并省时省力。横断设计的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看不到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年龄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复杂。

(2)纵向设计

①纵向设计的定义

纵向设计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进行追踪,对其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也叫追踪设计。

②纵向涉及的优缺点

纵向涉及的优点是可以看到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从而比较系统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以及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缺点是持续的时间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入许多新的无关变量;花费较大,被试流失

严重,反复测量可能导致被试厌倦,有同层人效应,另外会限制新技术的使用。

3. 婴儿依恋主要存在哪些类型? 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

【答案】(1)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宄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②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去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的实质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依恋的实质做了不同的说明。

①精神分析学派。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

②社会学习理论。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

③习性学。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一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

④认知理论。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

4. 举例说明成年晚期认知的变化。

【答案】成年晚期认知活动的显著特点有三点

(1)退行性变化,即总的趋势是减退或老化而不是増长或发展。如视觉减退

随着年老,由于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调节力逐渐下降,因而时常看不清近物,出现老花眼。柯林斯等人曾对4862名6〜16岁儿童及6479名20〜60岁成人的视力进行测查,发现6〜20岁视力达到或超过1.0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増加。

(2)持续性,即増长或发展并没有终止,而是在持续进行,如高级认知机能思维、晶体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