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913儿童发展与教育概论[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答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的主要表现为
(1)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与此同时,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并存
在某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 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4)高傲和自卑并存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 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2. 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四项任务及主要心理卫生问题是什么? 结合老年期生活实际谈谈你对SOC 模型的解读或评价。
【答案】(1)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是:
①适应生理上的变化;
②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③形成新的生活结构。
(2)四项发展任务是:
①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②促进智力发展;
③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
④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3)①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SOC 模型的基本内容
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SOC 模型是成功解决成年晚期适应老化的理论模型。根据该理论模型,适应要整合以下三种过程:
a. 选择,确认最有价值或最重要的机遇或活动领域;
b. 最优化,有效地分配和提炼资源,以便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发挥更高水平的作用;
c. 补偿,在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确定一些可以弥补损失和将其对功能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策略。
②对该理论的评价
人到老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资源的变化:时间可能比较多,但身体健康不佳,也可能缺少经济来源等。因此,老年人要想获得生活满意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具体目标(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然后有效地投入内部资源(精力、想法、
,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聘请技术顾问等),以便发挥最大的作用。SOC 模型给老年人计划等)
最重要的提示是,性别、年龄、民族以至于经济收入并不能预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或生活满意度,幸福与否依赖于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对有限资源的管理,个体设法减轻生活应激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便继续承担有价值的角色和从事有价值的活动。
3. 如何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如何?
【答案】(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②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大约是在三、四年级;
③思维结构趋于完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且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辩证概念的发展优于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发展;
④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一般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思维发展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2)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
①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掌握概念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发展,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
a. 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小学儿童的概念水平逐渐以本质的、一般的因素为形成的基础,逐步形成深刻而精确的概念。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
小学儿童概念掌握表现了阶段特征:
第一,低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多,多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掌握概念; 第二,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概念掌握的过渡阶段;
第三,高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少,逐渐能根据非直观的“重要属性”、“实际功用”、“种属关系”掌握概念,而且“正确定义”占极大比例。
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学儿童只有正确而深刻地掌握概念,才能顺利地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判断、推理,理解客观事物,并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儿童入学以后,概念在日益丰富。字词概念发展和数学概念发展可以作为小学儿童概念丰富性发展的研宄的突破口。
第一,字词概念的发展
——五种水平
研宄发现,小学儿童选择不同字词概念的定义或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错误
的定义;概念的重复;功用性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本质的定义。
——小学儿童的字词概念的发展
从直观特征发展到具体形象特征占相当的比重;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一般特征,并接近本质的特征;最后向揭示字词概念的本质特征、对字词概念下较完善定义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
——同龄小学儿童对不同性质内涵与外延的字词概念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点:
小学儿童对不同字词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一致,这说明儿童思维活动的不平衡性;小学儿童对不同字词概念反应的差异性,既决定于字词概念本身的难度,又决定于思维对象与儿童生活经验的一致性程度;实验研宄材料的性质对思维特点的影响并不排斥年龄特征。
第二,数学概念的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