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42建筑历史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圆明园的营建过程。

【答案】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1)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

(2)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3)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4)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5)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2. 分析余荫山房园林的布局和风格特点。

【答案】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邹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

(1)布局

①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十方圆三白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②由祠堂、宅院、花园三部分构成,南北方向展开,花园位在其中。

(2)风格特点

①西半部以正方形水池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有两座建筑对称分布; 东半部以正八角形水池为中心,水池中心有正八角形水榭,亦有南北中轴线,东、西水池有一条横轴线穿过,水体风格受西方园林影响较大;

②园林花团锦簇,四季如春;

③园林雕饰丰富精美;

④建筑体量偏大,与环境不甚协调;

⑤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3. 简述《园治》里“园说”在篇首提出的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及所包含的意思。

【答案】“园说”共四篇,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及其细节。在篇首,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

(1)“景到随机”,意思是园林造景要适应地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其短处,

(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包含两层意思,

①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给人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

②建筑的配置必须服从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4. 简述特点与成就。

【答案】留园在苏州阁门外,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徐泰时的东园,其假山为叠山名手周秉忠所筑。清朝嘉庆年间,留园归刘恕所有,予以改造,称为寒碧庄。光绪初,归官僚豪富盛康,更加扩大,增添建筑,改名为“留园”。

(1)布局

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中部是徐氏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经营时间最久,是全园精华所在。东、北、西三部分,为光绪年间增加。全园面积约50亩。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东区则以建筑庭院为主。

(2)西区

山池一区大体西北两面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这种布置方法,使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大型园林的常用手法。园内山林森郁气氛,假山与土石相间西部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更有茂密的枫林作为远景,层次丰富,效果很好。

(3)东区

①庭院自曲溪楼东去为东区,有庭院几处。这几处庭院大体保存寒碧庄时期的旧貌。自此东去,是一组以冠云峰为观赏中心的建筑群。冠云峰在苏州各园湖石峰中尺度最高,旁立瑞云、山由云两峰石作陪衬,相传这是明代徐氏东园旧物。石峰南隔小池,有奇石寿太古—池南有林泉曹硕之馆。石峰以北有冠云楼作为衬托和屏障,登楼可以远眺虎丘,是借景的一例。

②建筑此园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突出,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关系,衬托了各庭院的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建筑之间另有短廊或小室作为联系与过渡,尺度低小,较为封闭,进一步加强了小中见大的效果。

5. 简要说明园林置石中散置的布置要点。

【答案】园林中,所谓的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置石一般体量小而分散,园林中容易实现,对单块山石的要求较高,通常以配景出现,或作局部的主景,是特殊性的独立景观。园林中置石的方法很多,如特置、对置、散置、群置等,散置即所谓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有常理而无定势”的作法。常用奇数二、五、七、九、十一、十三来散置,最基本的单兀是由三块山石构成的,每一组都有一个“三”在内。散置对石材的要求相对较低,但要组合得好。常用于园门两侧、廊间、粉墙前、竹林中、山坡上、小岛上、草坪和花园边缘或其中、路侧、阶边、建筑物角隅、树下、池中或与其他景物结合造景。其布置特点在于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起伏、顾盼呼应、一脉既毕、余脉又起、层次丰富、比例合宜、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小中见大。此外,散置布置时要注意石组的平面形式与立面变化。在处理两块或三块石头的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石组连线总不能平行或垂直于视线方一向,二块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等腰、等边三角形和直线排列。立面组合要力求石块组合多样化,不要把石块放置在同一高度,组合成同形态或并排堆放,要赋子石块自然特性的自由。

6. 《园冶》中,关于水榭的描述:“榭也,籍也……”翻译这段话,并说明成书作者,朝代。举例说明水榭的选址,体型,方向。

【答案】《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榭也,籍也。籍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意思就是:榭这种建筑是凭籍着周围景色而构成的,它的结构依照自然环境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形式。在园林建筑中,榭是园林景色中的“点缀”品,是从属于自然空间环境的,虽不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物,但对丰富园林景观和游览内容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建筑性格上,以轻快、自然为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地配合。榭的功能多以观景为主,也可满足社交休憩的需要。榭属于临水建筑,在选址、平面和体型设计上,要特别注重与水面和池岸的配合关系。一般在不同地域的园林中,由于外界环境不同,其形式也不相同。

(1)江南园林中的水榭:由于私家园林面积较小,所以榭的尺度也不大,形体多取水平线条,建筑物一半或全部跨入水中,下部以石梁柱结构支承或用湖石砌筑,并让水深入底部。如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网师园的“濯缨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

(2)北方园林中的水榭:具有北方宫廷建筑特有的色彩,建筑浑厚、持重,建筑尺度较大,造型多样。如北京颐和园的“洗秋”、“绿饮”两个水榭。

(3)岭南园林中的水榭:由于气候炎热,水面较多,因此创造了一些以水景为主的“水庭”形式,多位于水旁或完全跨如水中。

7. 按照园林的平面布置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并各举三个例子。

【答案】按照园林的平面布置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类型,其特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