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42美学之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境

【答案】意境是指抒情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境界。即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总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多重视作品的意境创造。

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3. 美育

【答案】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4. 艺术美

【答案】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二、简答题

5.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何在? 举例说明艺术作品的甲美价值如何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得以实现传描。

【答案】(1)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①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第一价值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自律性价值。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区别性标志,就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一件艺术作品区别于另一件,其区分标志

就是审美价值。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作品都凭借其审美的能量和引力占据着应得的位置。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竞赛规章,艺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为作品之间的相互抵消提供机会,艺术审美体验的规程宣告了艺术作品永远不可能取消代替彼作品。

②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

不仅不同艺术家的类似的优秀作品不可取代另一优秀作品,即使是某个艺术家模仿和复制的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也无法取代原作的价值。著名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赵孟顺曾经都临摹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而且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无法取代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价值。

③审美价值的超功利价值性

例如梵高的作品《奥维尔—苏尔—瓦兹教堂》为例,当人们从画家主观而大胆的用色、夸张而生动的造型、强烈的情感表现、灵活的构图技巧这样的角度来欣赏这件作品,而不是从作品的商业价值(可预期的拍卖价值)或者历史价值(比如绘画的史料价值)或政治价值(如爱国情怀)来考察这件作品时,人们关注的是这件作品的超功利价值。换一角度看,人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作品的功利价值。任何艺术作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有功利的。假如一个艺术家想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或完善、或者尽可能感人至深、或者尽可能人入胜,总之,尽可能发挥最大的审美效益,那么,在艺术这个集合体中,审美的效度无疑成为艺术家最大的关注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审美价值本身就成为艺术作品最大的一种功利。康德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和“超功利的功利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④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不等于艺术或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

如果以“审美价值即美的价值”这样的观点来审视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那就有可能出现非常尴尬的结果,因为在这两个时期,艺术主要不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以丑的、古怪的、荒诞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这些作品曾经是那样地震撼人心、那样地影响深远,它们依旧具备审美价值。

(2)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实现与传播

以文学作品为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其作品的价值。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分为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

①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

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在对文本的阅读上,但实际上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理的影响下展开的。是读者在期待视野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接受动机以及特定的接受心境,解读文学文本的内涵,从隐含的读者变成读者阅读。

②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

接受文学的发展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显示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③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 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6. 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

【答案】(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7. 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答案】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姗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这种人心对十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3)钟嵘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是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的,不仅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钟嵘从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的具体内容中,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是在于外界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