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美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学美
【答案】物理学领域的一些大师认为:“科学美”表现为物理学理论,定律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之美,也就是说,“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2. 荒诞
【答案】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3.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4.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 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5. 审美移情
【答案】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人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6. 身体图式
【答案】“身体图式”是法国哲学家梅洛·旁蒂提出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超越认识论美学局限的理想支点。梅洛一旁蒂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康德的“图式”、胡塞尔的“身体意向”等理论,论证说明“身体”作为源初意向性所在,决定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体认。对于美学研究而言,“身体图式”理论小但有助于解决“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等疑难,而且为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7.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8. 技术美(功能美)
【答案】技术美(功能美)给人的愉悦是一种复合体,包括生理快感,美感和某种精神快感。在当代,越是高档的产品,美感在这个复合体中占得比重就越大。
二、论述题
9. 结合作品论述“优美”审美形态的特征。
【答案】完整与和谐,是优美这一形态的“机体”结构特征和“机体”结构间的机能性关系特征。所谓“完整”,是指它是个统一、单纯、自足的整体。“和谐”是指该事物各结构因素间相辅相成,共同趋于“完整”这一效果的结构关系。
对于主体来说,“优美”的事物必须是一个确定的,可立即接近的,完整的秩序井然的集合体。它必须对主体产生这样的效果:即把主体的关注局限在具体感性的个体上,把眼光从遥远的地方拉回到“切近”和“静穆”之中。
“优美”的对象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有一个单纯的焦点成为统一的中心。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它没有窗户,只有排列成行的圆柱。从角落到边缘的中心点,有精密比例的膨大,倾斜距离的变化,所以整个建筑物的主体,好像针对一个中心作神秘的摇摆。
(2)这个“切近”而“静穆”的个体,既不指向抽象普遍性,也不炫耀抽象个别性,而是游离于二者之间。如维纳斯雕像,作为一个女性人体,有着“这一个”女性所具有的美的鲜明而切近的呈露。担忧具有女性美的观念的普遍性。这大概就是优美使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宁静怡和的
原因。
(3)这个对象的背景和前景的关系,必须是透明的。背景对于前景不能显得深奥莫测,前景对于背景,也不能障蔽和模糊。要做到这一点,则背景不能太深,这就要求优美的事物不能有深奥的令人陌生的意蕴,也不能有令人复杂的外观,就是说,单纯是优美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度”这一时空概念,在优美这一形态中没有意义。优美不像崇高那样有极大的“深度能量”,在美学史上,人们直觉认为优美和小相关联,其内容就是单纯。
10.结合作品,论述荒诞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点。
【答案】(1)文化内涵
荒诞是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理性、信仰和人的失落,现代古典文化间的断裂,荒诞出现了。一个新的审美形态出现可概括为人的存在失去意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就是荒诞。荒诞粗暴地践踏美,鄙夷崇高,摧毁一切传统。在西方艺术中,荒诞以讽刺和幽默形式出现,最重要的题材就是对古典作品的裹读。如给蒙娜丽莎画胡子,裸体的维纳斯穿上比基尼,让拾麦穗的农妇捡垃圾等,都是对荒诞中反叛品格的表现。
(2)审美特点
①平面化
西方现代派艺术将完整的、立体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取消,存在的只是面。这种平面化首先从立体主义绘画开始,在小说中,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将时空压平。
②平板化
时空深度的消失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全书的发展永远是水平的,没有传统的高潮的影子。
③价值削平
在荒诞艺术中,平板的一切都是等值的。因此,“题材”在两方现代派艺术中没有多大的意义或没有意义,极其贵重的画框中间仅仅可能是一条抹布。
11.如何理解意境?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①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一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