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618美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与神

【答案】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2. “空灵”的美感

【答案】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它体现了禅宗的一种人生智慧。它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这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也不再是忧伤,而是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行到水穷处,坐着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3.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4. 自然美

【答案】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二、问答题

5. 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答案】(1)近代发达的自然科学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 人因为理性而超越动物,人身上也存在着非理性的力量,因此,恶并不完全来自自然界,人自身就具有恶的根源。

(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人类遭受灾难的时代。灾难毁灭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包括是非、美丑、善恶; 当传统美的殿堂被摧毁,丑就被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对丑的崇拜是“英雄”业绩幻灭的后遗症。

(3)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从理智上说,世界被人掌握了,从感情上说,世界却与人生疏了。在这生疏、冷漠的世界中,人们用开来寻求感情和心灵的刺激。

6.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什么是审美人生?

【答案】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1)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2)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显得五彩缤纷。

(3)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的爱,这是爱的人生。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

7. 简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答案】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是:

(1)《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性的改造,构建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

(2)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解放的自由,它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整。

(3)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在于其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知识与道德、自然与人文的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路。

(4)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5)席勒的美育理论作为一种人生美学,将审美看作是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和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6)席勒继承了康德的美育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认为它是拯救社会的良药,这无疑是片面的。

三、论述题

8. 谈谈你对“审美意象”的理解。

【答案】审美意象是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存在状态,即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理解审美意象这一概念,须对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审美意象的特征主要有:

(1)本质特征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正像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一样,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2)表现特征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但“呈现于感性观照”的只能有一个因素,即“意义的表现”。这种“意义的表现”或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如金字塔、陵园或纪念碑等,或者是一种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也就是说,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己经变成某“意义”的载体了。

(3)形象特征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在现代艺术中,“荒诞”成了一个极常见的术语,如“荒诞派文学”、“荒诞派戏剧”等。其实都是由意象的形象的“奇辟荒诞”引起的。它包括两类内容。

①形象上的荒诞性。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 埃及狮身人面像是人与兽的嫁接; 华沙美人鱼是美女与鱼的合成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笔下一个小镇上的人都变成了犀牛的故事,也具有这个层面上的荒诞性。

②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现代派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贝克特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望的等待的荒谬悲剧,揭示了人生的荒诞性。

(4)思维特征

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由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与主观的抽象思维完全对应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时就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改造,包括嫁接、组合和重新设计等,由于意象的设计要与所表之“意”取得对应,生活物象本来的样子便被打破,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

(5)鉴赏特征

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好的象征意象,又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为确切的结论,好像有无数“解”,这又是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