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美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与神
【答案】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2. 技艺
【答案】技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二是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制作一种,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其中制作的地位很是耐人寻味,它不仅是一种与理论和实践并列的人类活动,更是一种隐秘的思维图式,即亚里十多德在探讨存在、知识、实践、德性等问题时,总是以技艺作为比附和参照。这样一种“技艺”之喻,既给古希腊思想家探讨问题带来了方便和进展,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3. 荒诞
【答案】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4. 崇高
【答案】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5. 审美移情
【答案】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人
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6. 表演艺术
【答案】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美的形式既是意象创造的中介,也是情感对象化的中介,或者说艺术既能创造形象,也能表现情感,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可能偏重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重形象的创造,或重情感的表现。
7.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8. 审美活动
【答案】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十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论述题
9. 阐述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制作活动和其产品,这种产品必须是首先诉诸人类感性的。但并非仃何制作出来的东西都是艺术,只有那些达到极高水准、引起人们惊叹的作品才是艺术作品。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艺术,在许多美学家那里艺术甚至是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美学变成了艺术哲学,宗白华先生也认为研究美学不能撇开艺术,必须紧密地联系艺术。艺术在美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
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也有要求把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比较鲜明的现象(尤其是近代以来),这种现象具有较为明确的环节分辨,有较为突出显著的内涵特征,艺术品又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实证性,可以成为美学理论比较明确的对象。
(2)艺术对美学的作用
艺术与哲学思考互相烘托、参照,并对“美学”这一边缘性领域有指明作用,不仅如此,艺
术的内涵分析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也有指明与范导作用。
美学之所以将艺术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其对美学产生以下几点作用:
①美学可以通过研究艺术而重新回到感性问题和审美经验问题;
②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性质并不相同,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制作活动和产品,而人类对于自然却存在一种归属关系,它首先不是一种审美关系,所以比较起来,自然美和“自然”的概念相当难以把握,而艺术把握起来相对容易;
③艺术还有许多自然并不具备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这是许多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所关注的焦点。
总的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艺术不是一个标志着人类某一特殊活动领域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带有褒扬和赞赏意味的“形容词”或者“叹词”,是对由人类双手制作的物品(相对于自然物和自然景色)所引发的那种“奇迹”感受的一种赞赏性的表达。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这种奇迹的感受和经验,所以艺术在美学中处于一定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10.美与自由的关系
【答案】人的本质是自由。美与人有关,因此美与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类本质特征即人性自由有关。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一种自由,体现了人的一种自由的需要。自由渗透于美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康德关于美与自由的关系的看法:
(1)美是能够体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因素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描述了对美进行综合判断之后的结果。“质”的特征是无利害而生快感; “量”的特征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关系”的特征是不凭概念而生快感,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美与道德的沦述,即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的道德说中道德为之根本就在于其整个体系就是一部自由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讲的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一种自由哲学。在一个具体的审美活动当中,若能够体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因素,它就是美的。
(2)审美的本质基因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自由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并且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人是理性动物。人类作为一种具有理性自由的动物,并非只是凭借感性思维去感觉愉快与幸福,康德认为无论是通过感官判断还是通过道德判断对一个物体进行判断,只要是涉及到个人功利性的目的就会使其失去审美判断所应有的自由性,使其变得不纯粹,这是针对经验派的美学思想而言的。经验派将美的感觉归结为是人的感性经验,如印象习惯意识知觉等等,这就使“美”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与康德一直强调审美的判断性与纯粹性,实质性也明确了一种观点,即在判断美与否时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是自由的,不必被困于感官判断与道德判断。因此,说,审美是主体的、理性的、自由的。
(3)人们通过审美达到自由
在康德看来,人是因为道德才升华为人,人也是因为道德才摆脱了现实境界中的自然而升华到了一个理性的自由阶段,把自己提升为人。但是这时还有一处矛盾对立,那便是所达到的“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