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2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专业硕士]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乐改进社

【答案】国乐改进社是1927年由刘天华、郑颖荪等35人发起成立于北京的民族音乐社团,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宗旨,提出了“借助西乐研究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伟目标。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该社举办过多次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专场演出,出版了10期《音乐杂志》,是我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国乐社团。1932年刘天华去世后停止活动。

2. 牧童短笛

【答案】《牧童短笛》是贺绿汀的一首钢琴曲,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只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中段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3. 大同乐会

【答案】由郑勤文发起的,成立于1920年,宗旨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培养了许多民乐人才,该会还从事我国古代雅乐器的仿制,进行演奏和民乐合奏的试验,如提出了拥有吹拉弹击等乐器组成的新型民乐队的编制外设想,改编了《春江花月夜》、《将军令》《妆台秋思》等民乐合奏曲。并对部分民族乐器进行了改革试验。

4. 黄自

【答案】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今上海市人),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 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二、简答题

5. 简述《白毛女》的意义。

【答案】(1)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居中人物形象的问题。

(2)不仅吸取了民歌的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有意识地广泛吸取了说唱、吸取等民间音乐的音调。作曲家对这些民间音调的吸取己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和歌剧情节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选择、改造和发展。

(3)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也适当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大大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

6. 简要介绍黎锦晖。

【答案】黎锦晖,1922年创办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并担任主编,创办“明月音乐会”和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团”。黎锦晖创办了明月音乐会。并结合儿童生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创作了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十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起了启蒙教育的作用,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影响了之后的几十年。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最早尝试者。他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代表作有《毛毛雨》《桃花江》。

7. 简述学堂乐歌。

【答案】(1)目的

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内容

①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②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

③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3)形式

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辛亥革命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犷简单的钢琴伴奏谱。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以新词编成的。

(4)音乐特点

①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

②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

③也有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

④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

⑤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

(5)意义

①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

②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

③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

④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⑤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三、论述题

8. 比较沈心工与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答案】(1)沈心工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沈心工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是:①成功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偏好古涩生僻的文人习气。②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及他们的生活现实和理解能力。③所编写的歌曲题材面比较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沈心工的成就:

①六首自编曲调的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辍悼歌》。

②《学校唱歌集》基本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是:①早年时期,大多以我国传统曲调填以对现实不满、迫切要求扬鞭疆场、重振中华的豪情的新词,由于歌词的语言比较陈旧,曲调的风格也大多缺乏新意,社会影响不突出。②回国后,多数是结合青年学生的生活现实,并为了提供他们习唱的,歌词语言和曲调风格都比较生动、新颖,比较受青年学生的欢迎。③个人抒怀之作,流传面比较宽; 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以钢琴伴奏谱; 形式结构比较复杂、完整; 在音乐、诗词编写方面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艺术水平。

李叔同的成就:

①早期作品收集在1905年所编印的《国学唱歌集》中的歌曲,有《出军歌》(黄公度词)、《哀祖国》、《我的国》、《扬鞭》等。

②回国后,在任职师范教学期间所编写的歌曲,如《春游》(二部合唱)、《送别》、《莺》等。

③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有《早秋》《忆儿时》《冬》等。

(3)二者的比较

①共同点:都编写了大量歌曲,学堂乐歌结合学生实际,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②不同点:第一,二者在歌词的文体风格存在着很大不同。沈心工在乐歌创作中大量使用白话文,在拓展乐歌运动的同时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李叔同则主要以文言体和半文半白体编创乐歌。第二,李叔同多采用基督教赞美曲诗填词; 沈心工多采用日本、欧美等国的歌调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