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2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专业硕士]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同乐会

【答案】由郑勤文发起的,成立于1920年,宗旨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培养了许多民乐人才,该会还从事我国古代雅乐器的仿制,进行演奏和民乐合奏的试验,如提出了拥有吹拉弹击等乐器组成的新型民乐队的编制外设想,改编了《春江花月夜》、《将军令》《妆台秋思》等民乐合奏曲。并对部分民族乐器进行了改革试验。

2. 萧友梅

【答案】萧友梅是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音乐教育机构,并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编写了《普通乐学》等教材。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并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还涉猎大合唱、弦乐四重奏、钢琴、管弦乐曲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主要采用欧洲作曲技法,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等。

3. 牧童短笛

【答案】《牧童短笛》是贺绿汀的一首钢琴曲,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只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中段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4. 华彦钧

【答案】华彦钧是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自幼从父学习音乐,其音乐才华和技艺早在18岁时就己被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35岁时双目失明,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流传于世的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他创作和演奏的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二、简答题

5. 简答学堂乐歌在音乐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继承了我国古代词调音乐“倚声填词”的传统,即采用现成曲

调填写歌词,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其曲调来源主要有:

(1)日本、欧美等国的歌调。如《体操一一兵操》素材来源于日本儿童歌曲《手戏》,《何日醒》根据日本歌曲《樱井诀别》填词; 《送别》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填词等; 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2)基督教赞美诗曲调。如李叔同的《无衣》《爱》等。

(3)中国传统乐曲和民歌曲调。如《祖国歌》曲调源于《老六板》,《放学》采用《茉莉花》曲调等。

此外,学堂乐歌中也有少量自创曲调的作品,如《黄河》《春游》等。

6. 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案】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可归结为: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均衡的节奏与节拍;

(3)曲折多样的旋法;

(4)曲式结构方面的特点:

a. 对应式结构。

b. 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

7. 简述张曙的音乐创作。

【答案】歌曲创作一百多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风格独特。他的音乐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格的表现、说唱型叙事曲。代表作有《日落西山》《赶豺狼》《救灾歌》等。

三、论述题

8. 简述江文也的音乐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案】(1)40年代中叶后,江文也所写的天主教圣咏曲中曾有意用中国的民间音调,甚至引用中国民歌旋律来进行创作,是中国天主教音乐中独树一帜的创举。

(2)肯定了继承、发展传统对音乐创作的严肃意义,自我批判了早年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带给自己的消极后果。

(3)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有不可抹杀的贡献和成就。

9. 简单比较抗日战争前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和中国音乐创作的变化。

【答案】(1)在作品的主题方面,抗日战争后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抗日战争一伟大的民族革命斗争,“为民族存亡而斗争”自然成为这阶段一切音乐创作的主题。

(2)在作品的形式方面,抗日战争后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开始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利用民歌、小调填词的歌曲又大量涌现,各种民间音乐对新创作的形式(在音调上或乐曲结构上)明显地产生不同影响。

(3)在作品的体裁方面,抗日战争后占主导地位的是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带钢琴伴奏的。其次,反映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悲痛,以及反映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抒情独唱曲,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歌舞、活报剧、说唱性的叙事歌曲,以及歌剧等体裁,也开始为人们所注意。

(4)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抗日战争后群众歌曲的数量多得惊人,其内容大多数是正面概括当时的群众斗争生活和人民群众对这个神圣战争的坚强决心,反映当时广大革命群众誓与敌伪坚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