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6文学综合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是什么?
【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主要是:
(1)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问的友好交流。
(2)对话是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论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2.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答案】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1)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就是这一方向下研究的典范。这篇文章把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绘画融汇为一体,丝毫没有在两门学科中寻找表面类似的硬性拼凑感。这篇文章的研究视域既跨越了学科,又跨越了民族、语言与文化。
(2)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与文学作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都与文学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是有着独立性和体系性的学科。仅在这一层面意义上,文学才可以与之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3)跨学科研究的对象之间应该具有相关性。如果我们把“文学与化学”、“文学与市场营销学”、“文学与病理学”进行比较研究,这就显得因两种学科关系过远缺憾内在的意义链而牵强附会。
3.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
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4. 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案】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研究必须注意三方面的内容:
(1)文类划分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学中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在不同文化中的文类划分意识及其具体表现又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
(3)近、现代中西方文类概念,己经属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范畴。其最大的变化是,文类划分标准越来越体现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融渗透特点,文学体裁形式的整体划分原则日益趋于开放。
5. 什么是主题和母题?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主题
①主题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
②它是一种高度的综合判断,可以是一个叙事句,也可以是复合句,但都应带有价值判断。
(2)母题
母题的涵义主要有两种:
①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
②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等。
(3)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
②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③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
④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6. 为什么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答案】之所以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原因在于:
(1)广义上看,各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①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极大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体系和中心都是相对的,都只是无限的宇宙、无限的时间的一小部分。
②要使一个体系富有活力,就必须在另一参照系的比照中,用一种“他者的”陌生眼光加以重新审视。这就促成了文化外求和横向开拓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狭义上看,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
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①对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使得比较文学从过去的种种错误中解脱出来,为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提供了可能性。
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证据。从比较文学发展史来看,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应该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7. 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操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8. 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哪些比较文学的意识?
【答案】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意识主要有:
(1)甲一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占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2)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和共同的语言(拉丁语),欧洲各民族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 中世纪后期,随着神权体系的松动、尘世兴趣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3)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遍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文主义”把欧洲的知识阶层和作家联合起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吸收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一方面试图挖掘和“复兴”古代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4)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使欧洲各民族之问的接触更加活跃。当时,法国是思想文化的中心,各国纷纷向法国学习,英国和德国也因其优秀的思想文化成就开始受到法国人的瞩目。欧洲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学的超国界说和“文艺的共和国”的观念随之出现。
(5)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经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