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6文学综合之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对话中,从别人的文化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东西,也可以在与别种文化的对比中,进一步发现自身文学的丰富性,在相互阐发中,人们还可以暂时改变自己的文化角色,更加真切地体会异域文学的真谛。

②对话这个逻辑基点,不但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既有特色得以彰显,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进一步凸现,而且在面对当代语境中的现实问题时,对话也为比较文学自身提供新的生长点,为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2.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简述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答案】(1)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是比较文学要求的把东西方文化及文学汇通后,在整合的重构中产生出一种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意义、崭新的风格、崭新的书写,它既不是对西方欧美原创后现代主义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对东方中国当代文学本土传统的全盘承继,而是立足于

双方汇通基础上的重新站立。

(2)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①创作主题方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与中国当代精神的整合

以先锋小说为例,先锋小说的叙述话语主要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家同时又注重文学的内容和对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有所把握,从而把影响其创作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拿来后,破碎在他们的创作中进行再度整合重构了。

②创作理论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对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阶段后,己进入了与西方后现代文学写作同步的层面,并以第三世界写作实践和话语特色与西方进行对话,进而对产生于西方语境下的后现代理论进行重构。

3.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4. 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案】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达观”,即是此种观念的表现。

(2)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常从不同的视点来进行“散点透视”

这种观照习惯的缺点是不易形成固定的专业意识,但对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来说,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先天性优点。

由此可见,只要与外来文化有相对深入的交流与接触,中国人便极易产生一种不期而然的“比较文学”意识与眼光。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便与西域一带的国家乃至更远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

5.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6.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7. 论述建构对话诗学的具体内涵。

【答案】建构对话诗学即建立一种“问与答的诊释学”,其方法沦的基本性质就是对话。

(1)在诠释学中不存在主客对峙的关系,诊释者与文本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存在论关系,问答双方均为生命整体,故不可以分析、切割的方式去“认识”对方,而是要以同情的态度去体认,这是一种生存的经验,而不是把对方仅仅视为对象的“认知”活动。

(2)诠释学具有谈话的性质,这是一种“我”(诠释者)“你”(文本)关系,谈话的双力一或多方持有平等发言权,其结构形式即“问与答”。

(3)问题本身具有某种意义,而意义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提问本身规定了回答的内容一一规定了意义的生长方向,偏离了此方向就是答非所问。

(4)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前提则在于“回答”的非确定性,问与答之间构成开放性的循环。

(5)问题的开放性并非没有边际,它受制于问题视域的局限性。

(6)诠释者与文本双方的问题均有约束性,故有的问题是该问的,而另一些问题是不该问的,诠释学意识的真正力量是我们看出何者该问的能力,提问比回答更难,也更重要。

(7)问与答总是在语言之中展开,这同时即一种意义交往,它往往表现为:问与答、予与取、相互争论、达成一致等。

(8)通过问与答踏上正确的意义生成之路。

8. 你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同质还是文化多元,为什么?

【答案】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多元,原因在于:

(1)全球化既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和一体,也有促成文化多元并存之功

若无全球化的普及,各种文化仍然只是自为的存在,很难产生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需求。正因为全球化,才出现了西方主体性之外的“他者”,东方文化才作为一种可与西方相对照的力量出现,文化多元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