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烟台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939农业经济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初创阶段(1990一一1993年)
1990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及1991年3月在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等,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能性。这一阶段农产品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
(2)清理整顿阶段(1994一一1996年)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不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1993年11月国务院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具体包括:初步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清理整顿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 初步清理整顿交易品种; 规范期货市场运作等。
(3)调整阶段(1997一一2000年)
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时期。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中国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构建起来。在整个调整时期,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农产品期货交易也在不断萎缩,但农产品期货仍占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绝大多数。
(4)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
国家重大会议持续关注期货市场问题。从2001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趋予活跃,出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3月起,国务院和证监会陆续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 你怎样理解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表现在:
(1)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人们对较高级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需求变化引起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与畜牧业并举,再到以畜牧业为主的逐步过渡。
(2)在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随着人们食品需求的转变,畜牧业发展较快,对饲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种植业中饲料作物的栽培迅速增加。种植业由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为格局的三元结构。
(3)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对原料性经济作物的需求逐步增大,人们对蔬菜、水果、花卉等的需求也在增加,导致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4)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①通过各地区、各生产单位的各具特色的生产专业化,实现全国范围内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 ②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通过主导部门与辅助部门的合理搭配,实现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种经营相结合,主导部门体现专业化方向,辅助部门体现多种经营。
(5)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在所有的农业产业部门中,粮食生产部门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国家对粮食生产采取了保护性政策措施。
(6)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森林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和社会文化功能。支持和保护林业,稳定和增加森林的覆盖率,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符合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需要,是很多国家的政策取向。
3.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
自然因素条件优越,就可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高。 ②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关系、经济形势、生产规模、劳动组织、劳动报酬、劳动态度、劳动者素质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等。
通过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提高积累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最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③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指科学技术状况、劳动的物质技术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等。技术因素实际上就是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④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人口的增长速度、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以及非农部门对农业的影响力等。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保护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使用机器设备,必须在地区和作业项目上有所选择,力求物化在机器设备中的劳动量低于它所能替代的活劳动量中的必要劳动部分,并使被替代的劳动力也能得到合理安排。
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开展农业基本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可以通过人的劳动进一步改善自然力,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必须加强农民的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操作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增加他们运用科技成果的意识和能力。
⑤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虽然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着某些生产要素的不足和闲置,通过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会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使不足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充,闲置的生产要素得到开发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4. 何谓土地制度? 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1)土地制度的含义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
①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
②狭义的十地制度仅包括十地所有制度与十地使用制度。
(2)土地制度的特点
①地位的基础性
在社会处于农业阶段的时候,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因而成为最主要的财富形式。土地制度在决定国家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中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构成的复杂性
土地作为一种财产,其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及管理等构成一系列复杂的财产关系与产权体系。
③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
因为土地制度除了受一个国家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外,同时还受土地资源的状况、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形成国与国之间明显的差异性。
5.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并加以阐述。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不同程度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决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生产的导向,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较为顺利地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